重陽節,侖蒼園美村的鄉賢出資擺上“長壽宴”,為村里的老人過節。
評論
移風易俗從“三碗面”開始
我們移風易俗,移的是陳規陋習。然而,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一些陳規陋習非但沒有消亡“退場”跡象,卻反而有死灰復燃的態勢。說到底,這和我們骨子里潛藏的攀比心態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種類繁多的陳規陋習,消耗了寶貴的公共資源,誤導了正確的信仰追求,偏離了價值的理性軌道,由此衍生出的連鎖效應大多也是負面多于正面,消極大于積極,惡性超過良性。
推進移風易俗,根除陳規陋習,既是功在千秋的長遠事,更是箭在弦上的緊要事。
林語堂先生當年就提出“面子、命運和恩典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在很多人眼中,“面子”成為一種相對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相處嵌入方式,構成了中國人一生中的“三碗面”——臉面、場面和情面。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過,“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種面子不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資源和身份”。因此,移風易俗,難就難在這是一場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自我革命,難就難在這是一個看不到烈火硝煙的特殊戰場,迫切要求我們善于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凈化習俗積淀,從而讓廣大民眾的“臉面”更加清爽干凈,“場面”更加樸素康健,“情面”更加理性舒服。
移風易俗,旗幟鮮明大刀闊斧向“三碗面”“開炮宣戰”,需要我們最大努力吸納社會各界的力量要素,最大限度會聚方方面面的智慧資源。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移風易俗決策部署,主動擔當作為,敢于擔當“亮劍”。要有頂層設計,有工作方案,有部門落實,有能人幫襯,有群眾參與,從而形成“一呼百應”的群眾思想更新的觀念革命。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移風易俗必須切實找準找對發力點。一方面,我們要繼續花大力氣集中治理“婚事大辦、喜事多辦、喪事重辦、神事特辦”等攀比活動,大力推進農村殯葬改革以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典型問題整治;另一方面,我們要將移風易俗作為鄉村振興切入點,以創建“和諧村(社區)”為抓手,深入開展“家+文化”活動,傳承優秀閩南家風家訓,建設惠民利民“百姓書房”,繁榮壯大社會公益事業,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移風易俗的豐碩成果,增強移風易俗的獲得感。
移風易俗,必須久久為功、宣傳造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讓宣傳有效,需要保持輿論存在、保持宣傳接觸頻度,使傳播對象群眾逐漸在熟悉中降低排斥感。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也。我們必須圍繞移風易俗工作主線開展宣傳工作,從正面輿論宣傳角度出發,樹立一批典型。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適時引導和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編寫順口溜、閩南“四句”開展移風易俗宣講,研究制定“鄉規民約”,利用古厝改造為鄉村文化館,宣傳建設好家風家訓館,唯有這樣多管齊下和多措并舉,破除陳規陋習“三碗面”才能收到預期效果,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才能有一個實質性全新突破,廣大老百姓也才能夠幸福暢享到黨委政府移風易俗的甜蜜果實。(南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