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不比“桌數”比“公益” 文明新風拂南安
來源:泉州文明網 發布時間:2018-12-14 22:17

  文明新風拂南安

  ——南安市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綜述

  豐州鎮素雅村錦山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足球場上踢球,這塊人造草坪足球場的建造費用就是村里移風易俗省出來的。

  放個鞭炮走走形式,擺桌酒席意思意思……如此節儉地操辦紅白喜事,放在以往的南安,定會引來鄉親們的一番議論。而如今,這樣的情形,在南安已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民不比辦酒桌數,改比做了多少公益。

  人情重負減下去,文明新風樹起來。這場嬗變,源于南安市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

  隨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的倡議不斷深入民心,在南安的鄉村中、社區里,大操大辦、炫富擺闊等陳規陋習越來越少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新成分持續充實村民生活;一筆筆公益捐款不斷被投入公共項目建設中……

  文明風動,吹拂滿城春色。在南安,移風易俗已經全面鋪開,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風。

  用好關鍵人“一約四會”起作用

  移風易俗,關鍵在于人,在于關鍵人。

  霞美鎮金山村就是一個生動例子。“農村要文明,就要改風俗。不良風俗徹底改了,文明才能種在基層。”金山村老人協會會長吳金斗帶著他的老伙伴們,在村里掀起一場移風易俗運動。

  吳金斗是一名老黨員,十幾年前,從小學校長位置退休下來的他,最關心的仍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以往金山村農歷七月‘普渡’,八月‘重普’,操辦兩場后,不少村民就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了。”吳金斗決心改變這一切。

  吳金斗組織村里其他老黨員,做通不少老人的工作,在“普渡”前幾天就自發封住村莊入口,不讓流動攤販進村。“凌晨兩三點就到位,大家沒有一句怨言。”吳金斗說,除了強制措施,他們還編了順口溜在全村傳唱。每年可為村民節約30多萬元的“普渡”開支。

  初戰告捷,以吳金斗為會長的村老年人協會立即牽頭成立“一約四會”,充分發揮老人的影響力,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支持下,制定村規民約,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禁止“普渡”“佛生日”“二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動。

  何謂“一約四會”?“一約四會”即是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禁炮會、紅白理事會的簡稱,是一項改變陳規陋習、推進鄉村移風易俗、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村民自治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區)“一約四會”覆蓋率超過90%,實現100%的村(社區)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一約四會’制定成立,充分發揮了村民群眾的議事、說事、話事權,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已成為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建設的助推器。”市委文明辦主任黃金土說。

  “村里制定成立了‘一約四會’,確實減輕了我的生活負擔,我再也不用礙于面子大操大辦了,既省心又省事,還可以帶來新風氣。”村民吳先生說,以前誰家有喪事,按照慣例必須得大操大辦才行,講究出殯陣頭、辦解穢酒等。而現在,村里的紅白理事會直接接手喪事辦理,陣頭是村民自發組織的,宴請賓客堅持四菜一湯。

  移風易俗過程中,黨員、干部帶頭作表率,村民自發自治的不止金山村。英都鎮良山村為推進移風易俗,重新修訂了《村規民約》,倡導村民少放煙花,簡辦紅白喜事。既是黨員又是村干部的洪良德帶頭支持新的《村規民約》。

  按照當地風俗,結婚時親友們要買煙花爆竹,為主家增添熱鬧。在婚禮前,洪良德提前與親友溝通,不買煙花爆竹,而是將省下來的錢拿去架設村道路燈。后來,其他村民紛紛效仿,共同設立一個公益箱,將購買煙花爆竹的錢用于改善村里基礎設施。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