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不比“桌數”比“公益” 文明新風拂南安
來源:泉州文明網 發布時間:2018-12-14 22:17

  文明新風拂南安

  ——南安市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綜述

  豐州鎮素雅村錦山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足球場上踢球,這塊人造草坪足球場的建造費用就是村里移風易俗省出來的。

  放個鞭炮走走形式,擺桌酒席意思意思……如此節儉地操辦紅白喜事,放在以往的南安,定會引來鄉親們的一番議論。而如今,這樣的情形,在南安已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民不比辦酒桌數,改比做了多少公益。

  人情重負減下去,文明新風樹起來。這場嬗變,源于南安市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

  隨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的倡議不斷深入民心,在南安的鄉村中、社區里,大操大辦、炫富擺闊等陳規陋習越來越少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新成分持續充實村民生活;一筆筆公益捐款不斷被投入公共項目建設中……

  文明風動,吹拂滿城春色。在南安,移風易俗已經全面鋪開,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風。

  用好關鍵人“一約四會”起作用

  移風易俗,關鍵在于人,在于關鍵人。

  霞美鎮金山村就是一個生動例子。“農村要文明,就要改風俗。不良風俗徹底改了,文明才能種在基層。”金山村老人協會會長吳金斗帶著他的老伙伴們,在村里掀起一場移風易俗運動。

  吳金斗是一名老黨員,十幾年前,從小學校長位置退休下來的他,最關心的仍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以往金山村農歷七月‘普渡’,八月‘重普’,操辦兩場后,不少村民就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了。”吳金斗決心改變這一切。

  吳金斗組織村里其他老黨員,做通不少老人的工作,在“普渡”前幾天就自發封住村莊入口,不讓流動攤販進村。“凌晨兩三點就到位,大家沒有一句怨言。”吳金斗說,除了強制措施,他們還編了順口溜在全村傳唱。每年可為村民節約30多萬元的“普渡”開支。

  初戰告捷,以吳金斗為會長的村老年人協會立即牽頭成立“一約四會”,充分發揮老人的影響力,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支持下,制定村規民約,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禁止“普渡”“佛生日”“二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動。

  何謂“一約四會”?“一約四會”即是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禁炮會、紅白理事會的簡稱,是一項改變陳規陋習、推進鄉村移風易俗、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村民自治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區)“一約四會”覆蓋率超過90%,實現100%的村(社區)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一約四會’制定成立,充分發揮了村民群眾的議事、說事、話事權,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已成為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建設的助推器。”市委文明辦主任黃金土說。

  “村里制定成立了‘一約四會’,確實減輕了我的生活負擔,我再也不用礙于面子大操大辦了,既省心又省事,還可以帶來新風氣。”村民吳先生說,以前誰家有喪事,按照慣例必須得大操大辦才行,講究出殯陣頭、辦解穢酒等。而現在,村里的紅白理事會直接接手喪事辦理,陣頭是村民自發組織的,宴請賓客堅持四菜一湯。

  移風易俗過程中,黨員、干部帶頭作表率,村民自發自治的不止金山村。英都鎮良山村為推進移風易俗,重新修訂了《村規民約》,倡導村民少放煙花,簡辦紅白喜事。既是黨員又是村干部的洪良德帶頭支持新的《村規民約》。

  按照當地風俗,結婚時親友們要買煙花爆竹,為主家增添熱鬧。在婚禮前,洪良德提前與親友溝通,不買煙花爆竹,而是將省下來的錢拿去架設村道路燈。后來,其他村民紛紛效仿,共同設立一個公益箱,將購買煙花爆竹的錢用于改善村里基礎設施。

  柳城街道下都社區將移風易俗省下的錢用來舉辦廣場舞蹈晚會。

  瞄準關鍵事破舊立新去陋習

  根據閩南地區特點,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南安瞄準神事、婚事、喪事“三件大事”,破舊立新,推陳出新,主題活動遍地開花。

  今年重陽節前夕,在侖蒼鎮園美村園美小學內,鄉賢李漢東擺下了115桌“長壽宴”,為1050名60周歲以上老人提前過重陽節。這已是園美鄉賢第4個年頭舉辦“長壽宴”了,園美村老人協會還為80周歲以上老人,共發放了1.52萬元的重陽慰問金。

  “現在,把吃喝宴請的錢,拿來宴請村里的老人家,我們非常高興。”園美老人協會會長李宗聯說,往年因為村里經濟能力有限,一到重陽節,老人會只能給老人家發些小禮品。2014年,身為老人會會長,李宗聯自己出錢擺宴席,請老人吃飯過節,這一善意舉動被在外打拼的鄉賢們獲知,他們也表示要參與每年的敬老活動。

  經過創新,現在舉辦“佛生日”宴席的村民慢慢減少,逐漸用健康文明的方式取代過佛生日。“長壽宴”就是一大創新方式,既能敦睦鄰里,又能孝敬長輩,一舉多得。

  裊裊南音、陣陣鑼鼓……每月的農歷初一,水頭鎮仁福村東嶺自然村都會組織村民自發形成各個方陣,為村民獻上精彩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他們還把每月農歷初一定為村里的文化活動日,表演地點設在老年活動中心,并邀請所有表演者和觀看者共進晚餐。

  “變民俗活動為文化活動,村民們也看得津津有味。”東嶺自然村老年協會會長蔡文東告訴記者,移風易俗,不僅要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更要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農村社區的文明新風尚。

  而在南安霞美鎮西山村,千余村民將村里新落成的燈光籃球場圍得水泄不通。每年重陽節,西山村都會舉辦重陽節暨“禁普(佛生日)”籃球邀請賽。

  西山村黨支部書記傅育鋒說,將普渡改為籃球比賽,既契合移風易俗提倡簡辦民俗節日,避免鋪張浪費的精神,又推動全民健身,村民們都很支持。“普渡改辦籃球比賽,可以為全村村民節約三四百萬元。”很多村民說:“不過普渡,不請客喝酒,依然熱鬧有氣氛。”

  “每年下半年,各個鄉鎮不同的片區都會舉辦‘佛誕’‘普渡’等民俗活動。”黃金土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市的移風易俗工作取得不錯成績,神事不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同時,還實現了“廢普”的新突破,如霞美金山村把佛生日改為文化體育節,文明新風尚不斷向好發展。

  諸如此類的創新舉措,在南安并不罕見。近年來,南安市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先后推出“百姓書房”共建聯盟、千人簽名承諾、集體參觀學習、移風易俗紀念品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移風易俗專題活動,并通過將民俗節日變成文化節、體育節等形式簡辦民俗活動,以不同形式響應號召移風易俗,通過一場場形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家庭“小和諧”浸潤社會“大氣候”,進一步擴大南安移風易俗工作影響力。

  “以往村民很少有機會看到大型的文藝會演,如今,創新形式,原來佛生日也可以這樣過。”移風易俗,讓村民省了口袋,也富了腦袋。東田鎮東田村甘露坑自然村農民范桂賢感慨地說。

  英都民山村將移風易俗省下的錢,投入各類群眾文體活動。

  花好關鍵錢省下開支做公益

  如今,這股移風易俗的“春風”已吹進南安人的心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早已成為南安居民生活中的自覺行動,不僅因為居民們心里有著一本明白的經濟賬,更因為省下的錢款用在了刀刃上。

  豐州鎮素雅村村委會主任林建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素雅村一年有五個佛生日,每次佛生日都要搭臺唱戲,家家戶戶都要大擺宴席,多則四五十桌,少則二十桌,一年的花費最少也要2.5萬元以上,全村5個自然村,一年算下來,至少要花費200萬元以上;5年前,村里實行“不辦佛生日、喪事喜事簡辦”,實行后,佛生日基本不用花錢,舉辦喪事最多就是一兩萬元。5年來,全村省下的資金有上千萬元。

  一個村如此,全市共行移風易俗能省下多少錢?記者從南安市文明辦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初以來,全市28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僅在“神事不辦”上,就約節省資金達7000多萬元。

  而這一筆筆省下的錢款,村民將它們花在了一件件“關鍵事”上。

  “移風易俗是大好事,把節省下來的錢做公益。”這是詩山鎮社一村村民的共識。今年8月,社一村村民葉培發的91歲母親過世,他和哥哥主動提出喪事簡辦,并捐出2萬元給村里14組慈善基金會,捐出20臺電風扇給村14組供村民免費使用。據介紹,在市場價格中,租用電風扇的租金為每天20元,3天的租金就要60元,免費提供這些電風扇用于辦理喪事等,能幫村民省下不少錢。這在社一村并不罕見,村里推行移風易俗的4年來,共收到村民及鄉賢節省下來的捐資款數百萬元,均被用于村中公共項目建設。

  今年1月,省新鎮滿山紅村老年人活動中心落成,衛計服務室、居家養老服務站、南音活動室、警務室、閱覽室一應俱全。滿山紅村老人協會會長薛龍水介紹,老年人活動中心總投資160多萬元,其中部分捐資,就來自村民移風易俗省下來的錢。如今,這里成為村里老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平時到這里打牌、看報、聊天,每逢周二、周五,70歲以上老人還可以到這里免費吃午餐。”村民尤阿伯不禁豎起大拇指。

  省下的錢有更好的用途,大家紛紛捐款投入村里的公共事業。官橋鎮東頭村八旬老人陳祖聽不辦壽宴,捐資6萬元給村里困難戶和貧困老人;鄉賢張吉木簡辦喜宴,省下5萬元捐給學校建設;霞美鎮金山村一鄉賢簡辦紅白喜事省下6萬元,資助金山幸福養老院;柳城街道杏蓮村用節省的錢款為孩子們辦起了暑期“夏令營”;金淘石林村用簡辦佛生日省下的錢進行村道的提升改造……這樣的事例在南安不勝枚舉,“不比闊氣比公益”已然成為一種新風尚。

  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現象少了,村民生活幸福感越來越強了,如今,移風易俗使得一陣陣清風正氣在南安蕩漾開來。(海絲商報記者 蘇明明 莊曉麗 陳亮亮 李想 文/圖)

  重陽節,侖蒼園美村的鄉賢出資擺上“長壽宴”,為村里的老人過節。

  評論

  移風易俗從“三碗面”開始

  我們移風易俗,移的是陳規陋習。然而,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一些陳規陋習非但沒有消亡“退場”跡象,卻反而有死灰復燃的態勢。說到底,這和我們骨子里潛藏的攀比心態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種類繁多的陳規陋習,消耗了寶貴的公共資源,誤導了正確的信仰追求,偏離了價值的理性軌道,由此衍生出的連鎖效應大多也是負面多于正面,消極大于積極,惡性超過良性。

  推進移風易俗,根除陳規陋習,既是功在千秋的長遠事,更是箭在弦上的緊要事。

  林語堂先生當年就提出“面子、命運和恩典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在很多人眼中,“面子”成為一種相對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相處嵌入方式,構成了中國人一生中的“三碗面”——臉面、場面和情面。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過,“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種面子不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資源和身份”。因此,移風易俗,難就難在這是一場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自我革命,難就難在這是一個看不到烈火硝煙的特殊戰場,迫切要求我們善于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凈化習俗積淀,從而讓廣大民眾的“臉面”更加清爽干凈,“場面”更加樸素康健,“情面”更加理性舒服。

  移風易俗,旗幟鮮明大刀闊斧向“三碗面”“開炮宣戰”,需要我們最大努力吸納社會各界的力量要素,最大限度會聚方方面面的智慧資源。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移風易俗決策部署,主動擔當作為,敢于擔當“亮劍”。要有頂層設計,有工作方案,有部門落實,有能人幫襯,有群眾參與,從而形成“一呼百應”的群眾思想更新的觀念革命。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移風易俗必須切實找準找對發力點。一方面,我們要繼續花大力氣集中治理“婚事大辦、喜事多辦、喪事重辦、神事特辦”等攀比活動,大力推進農村殯葬改革以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典型問題整治;另一方面,我們要將移風易俗作為鄉村振興切入點,以創建“和諧村(社區)”為抓手,深入開展“家+文化”活動,傳承優秀閩南家風家訓,建設惠民利民“百姓書房”,繁榮壯大社會公益事業,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移風易俗的豐碩成果,增強移風易俗的獲得感。

  移風易俗,必須久久為功、宣傳造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讓宣傳有效,需要保持輿論存在、保持宣傳接觸頻度,使傳播對象群眾逐漸在熟悉中降低排斥感。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也。我們必須圍繞移風易俗工作主線開展宣傳工作,從正面輿論宣傳角度出發,樹立一批典型。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適時引導和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編寫順口溜、閩南“四句”開展移風易俗宣講,研究制定“鄉規民約”,利用古厝改造為鄉村文化館,宣傳建設好家風家訓館,唯有這樣多管齊下和多措并舉,破除陳規陋習“三碗面”才能收到預期效果,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才能有一個實質性全新突破,廣大老百姓也才能夠幸福暢享到黨委政府移風易俗的甜蜜果實。(南偉軒)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