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南安市溪美街道湖新社區的離休樓內,秋日和煦的陽光下,103歲的抗戰老兵陳秀久久注視著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嘆息般地對家人說:“希望祖國早日統一。”
陳秀原名叢仁滋,1922年2月,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戶赤貧的雇農家庭。因為貧困,他早早便被迫輟學。19歲時,陳秀到東北安東市老六溝做苦工謀生,因聽不懂日語口令,常遭受打罵,還差點被日本人抓走。在反動統治區艱辛謀生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日寇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和同胞的無助絕望,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與日俱增。
在身為中共黨員的姐夫車進信的影響下,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943年,他被選為民兵團長,投身革命隊伍,為了更好地抗戰,他依照母親陳秀英的名字,改名為陳秀。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他始終沖鋒在前,直至南安解放后,便留在南安工作。在革命中,他結識了老鄉于秀玲,兩人于1950年喜結連理,攜手走過了67年的歲月。
1983年,陳秀離休。離休后的陳秀,不改一身正氣。92歲那年,他摔了一跤骨折了,把家人嚇壞了,在得知他摔倒的原因,大家既無奈,又覺得很符合他一貫的作風——他見社區墻面上張貼了許多“牛皮癬”一樣的小廣告,看不過去,買了一些漆去刷,刷的時候不慎跌倒。
如今已逾期頤的陳秀,有一頭令人羨慕的黑發,僅有些許白發點綴其中,且發量濃密,身體素質也不錯。女兒叢麗娜介紹說,除了重聽帶來的溝通障礙,父親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盡管年紀漸長,這兩年記憶力時好時壞,常常記不住事,但有一件事,陳秀一直牢牢記住——“愛黨愛國”,這個信念不僅已經深深鐫刻進他的生命中,他也想刻在后輩的心中,“沒有黨沒有人民,就沒有我們這一家,要記住中國共產黨,記住人民政府。”說起黨和人民的偉大,他會高高舉起兩只手,豎起大拇指,眼神堅定,整張臉都在用力,似乎這樣才足夠鄭重。
采訪時,正值南安市委、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前來慰問抗戰老戰士。陳秀看到桌上的慰問金紅包非常高興,“老小孩老小孩,岳父現在就像孩子一樣,喜歡自己的私房錢。”女婿巨金寶笑著說。當陳秀得知這是慰問金后,立刻嚴肅地跟女兒女婿說:“不能收禮,你們馬上退回去!”他誤以為記者是送慰問金的人,讓記者把錢拿走,“我吃得飽、穿得暖,現在什么都好,這些錢,請你們幫忙拿給群眾,為群眾做點事。”幾次三番,見記者沒拿,他想了想,把慰問金拿出來,留下紅包殼,拍著胸口說道:“心意我收下了,這些錢,拿去幫群眾解決一些困難!”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他再次拿起了紅包,看到慰問金的那一刻,他臉上漫出的喜悅仿如第一次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下一刻,令人淚目的一幕出現了——他要求退錢的態度也如第一次般堅決,理由也幾乎一模一樣:“我現在什么都好,這些拿給群眾,幫群眾解決困難。”
在家人沒把紅包收起之前,他就這樣,又重復了一次,每次的理由都是要把錢拿去為群眾辦點事。
直至今日,這位百歲老兵仍踐行著“愛黨、愛國、愛人民”的信念,哪怕忘記全世界,他都沒有忘記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通訊員:黃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