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25年第20期“全面從嚴治黨·縣鄉行”專欄刊發報道德化縣堅持做深做實基層監督 守護群眾切身利益的經驗做法

“鎮里的工作人員已經跟我聯系了,也解釋得很清楚。”日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上涌鎮進城務工村民盧某在縣城的家里,面對回訪的上涌鎮紀委監察組干部滿意地說道。
此前,盧某到位于該縣城關的進城黨群城市家園咨詢時,一句“村里有的村干部沒種田,為什么也能領‘糧補’?”引起了接訪人員的注意。
盧某提到的“糧補”,其實指的是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是國家財政專項資金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實行補貼的一項扶持政策。上涌鎮紀委監察組接到反映后,立即開展核查,發現并查處了個別村干部違規領取“糧補”問題。最終,相關人員受到處理,“糧補”資金也被悉數追回。
“像我們這樣常年在縣城打工的,一般很少回村里,因為一來一回大半天就沒了。”盧某說,“現在直接在城關就能反映問題,太方便了!”


德化縣紀檢監察干部進企業、社區了解相關情況。 林俊賢/攝
德化,這座以“中國白”陶瓷聞名的閩中山城,地域面積2232平方公里,共有223個村(社區),其中非城區鄉鎮村(社區)177個。而在它們中,離縣城最近的二三十公里,最遠的100多公里。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德化縣就提出“舉全縣之力聚城關”,將分散的財力、人力、物力向城關傾斜,實現全縣9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城關,產業發展也吸引了大量村民進城務工。如今,德化城區建成區面積達30.8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近27萬,城鎮化率高達79.47%,縣城里集中了超全縣三分之二的勞動力、經濟總量和稅收。
“大城關”戰略釋放活力的同時,也給監督工作帶來新挑戰:大量村民進城后,農村“空心化”導致基層監督力量與群眾存在空間分離的問題。對進城村民來說,不僅辦事、咨詢、反映訴求不便,且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也難以保障。對鄉鎮紀委來說,與進城村民接觸少、不熟悉,要了解情況、開展工作較為被動。
同時,廣闊的鄉鎮區域雖地廣人稀,卻蘊藏著豐富的林木、水能等物產資源。“各村集體管理的‘三資’規模較大,大量上級惠民政策、資金需通過鎮村落實。”大銘鄉紀委書記、監察組組長康葉芳坦言,“這給鄉鎮紀委帶來了不小的監督壓力。”
“監督若不能隨人‘進城’,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就有出現‘斷鏈’的可能,服務也就扎不進民心。”德化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直言。為此,該縣紀委監委探索構建城鄉聯動監督服務網,著力打通監督壁壘,將監督送進城、送到村民身邊。
城鄉聯動監督服務網的運行首先體現在機制下沉上。縣紀委監委將監督關口前移,建立鄉鎮紀委書記每月逢8日在進城黨群城市家園輪值接訪機制。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18個鄉鎮的紀委書記需要輪流“進城坐班”,面對面受理進城村民關于集體“三資”、惠農補貼、村務公開等問題的咨詢與反映。
赤水鎮紀委書記、監察組組長葉義旭對此感觸頗深:“過去群眾有事,城里鄉下兩頭跑費時費力,現在固定時間在這接訪,群眾方便了,我們也能及時掌握情況。”
監督服務不僅要“等上門”,更要主動“送上門”。
以鄉鎮紀委書記進城下沉監督為切入點,德化縣紀委監委持續開展“紀檢監察干部訪民情”專項行動,組織鄉鎮紀檢監察干部進城走街串巷,到本鎮進城村民家里敲門問需,從走訪了解中發現問題線索,并送上相關惠民信息。目前該縣已實現城區160個綜治網格和16個非城區鄉鎮接訪下訪全覆蓋。
除了面對面接訪、走訪,該縣紀委監委還深化運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通過事前公示、微信群直播等方式,將宅基地審批、工程項目公開招投標等村民關注的村級重大事項全過程公開,讓在外村民也能線上互動,遠程查看、參與村里的大小事務。
在城東龍順陶瓷廠的車間里,工人老葉趁著休息點開了手機里的“國寶村小微權力監督群”,屏幕上正實時直播著國寶村道路提升及周邊環境整治美化工程招投標現場畫面。
“我們長期在縣城,以前村里怎么干、錢怎么花,都只靠聽說,像蒙著層紗。現在村里花錢全程‘曬’在群里,要做什么也會在群里征求大家意見。我們在外的人,打開手機就能看見,感覺很踏實!”老葉笑著說。像這樣的“監督群”已覆蓋全縣223個村(社區),入群群眾超8.4萬人。
以監督群為基礎,德化縣推廣運用“碼上巡”二維碼暢通進城村民的監督渠道。去年4月,德化縣委巡察蓋德鎮某村期間,巡察組在全村微信群和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小程序發布“碼上巡”二維碼,隨即收到在外村民反映村里財務開支不透明、公開的賬目與實際有出入等情況。經過線上線下核實比對后,巡察組發現個別村干部涉嫌以虛構工程等手段侵占村集體資金等問題線索。隨后縣紀委監委迅速介入,對涉嫌違紀違法的2名村干部采取了留置措施并移送司法機關。
“群眾在哪里,監督服務的一線就在哪里。”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進城”監督,以有力監督守護好群眾切身利益,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林素清、尤姝婷)
監督“進城”的背后是人民至上
從“翻山越嶺”到“就近反映”,從“人離故土權力懸空”到“家鄉事指尖可知、村務決策掌上能議”,這背后是群眾在哪里、監督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群眾愁盼什么、監督就聚焦解決什么的工作邏輯,是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為解決數萬進城務工村民們辦事、咨詢、反映問題“耗整天、跑斷腿”的痛點,縣紀委監委創新機制,主動前移監督關口,通過“駐點接訪+上門走訪”,將監督送“進城”。
當監督追著群眾“跑”,紀檢監察干部“多跑腿”,群眾就“少費心”,民情民意民需便捷直達,不僅縮短了物理距離,也拉近了心靈距離。
機制創新打破空間桎梏,監督腳步緊跟群眾軌跡,而數據賦能則讓小小的微信群變成進城村民維系鄉情、參與治理、監督權力的日常紐帶。不管監督手段和方式如何改變,始終聚焦“為民”二字。
在人口奔涌流動的時代,我們堅持“群眾在哪里,監督就跟進到哪里”的工作方法,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監督靶心,通過機制創新破除服務梗阻、數據賦能消除監督死角,切實守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讓奮斗者無論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家鄉事有人管、自身權益有保障的踏實與溫暖。(德化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 鄭杜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