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每年金秋開學季,晉江安海的小學生們會來到石井書院舉行開筆禮。石井書院是泉州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二朱先生祠”,是名儒朱熹的得意弟子、泉州南宋名臣傅伯成因感念朱松、朱熹父子對安海倡教興學的功績而建。

石井書院被譽為“溫陵始學”和“閩學開宗”之地
除了石井書院,泉州世界遺產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舶司遺址,也與傅伯成有關。史載,市舶司歷史上曾有一座清芬亭,其得名便源于傅伯成的詩句。
傅伯成為官廉潔奉公、正直敢言,《宋史》稱其“純實無妄,表里洞達”,除了在泉州的這些遺跡,他在連江、漳州、鎮江等地為官時,也留下了諸多善政,至今為人所稱道。
亭以詩名千古流芳
一個市舶司,一部繁榮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市舶司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重要見證,考古專家認為,其或為我國唯一保存的古海關遺址。

泉州市舶司遺址(王俊 攝)
為了配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2019年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聯合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對泉州市舶司遺址進行探尋發掘。
考古發掘中,一塊刻有“(監)造市舶亭蒲”文字磚的發現,不僅進一步確認了泉州市舶司遺址的位置,也讓人們了解到一座歷史上曾存在于泉州市舶司的亭子——清芬亭。“‘(監)造市舶亭蒲’文字磚的發現,則從文字層面直接佐證與市舶亭、清芬亭相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表示。

泉州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據載,市舶司內曾有清芬亭、倉庫等建筑,清道光年間所修《晉江縣志》中載泉州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即舊市舶務址。有清芬亭,以傅伯成有‘歲晚松篁期苦節,春風桃李自多情’之句,故名”。翻閱史料得知,早在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所著、成書于寶慶年間(1225—1227年)的《輿地紀勝》已對此有所記述:“清芬亭在提舉治所,傅伯成詩‘歲晚松篁期苦節,春光桃李任多情’。”該詩出自傅伯成的詩作《句》,意為歲末時節,松樹和竹子依然保持著堅韌的品質;春天的光景里,桃花和李花都在自由地綻放著芳華。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市舶司的職能來看,清芬亭的文化意象恰與廉潔治理需求高度契合。市舶司掌管海外貿易,權力極大,容易滋生腐敗。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高速發展,為了抑制預防腐敗,宋元朝廷及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活動,通過制定較為完整的海外貿易管理和反腐敗法律、任用清官廉吏、對官員進行廉政教育等措施以整頓吏治、革除積弊。

泉州市舶司遺址
松、竹因經冬不凋,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堅韌、高潔的文化意象,清芬亭因該詩得名,是市舶司重視廉政教育、涵養廉潔文化的具體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官員應德行高潔,秉廉而行。
清芬亭具體建于何時、市舶司中的一座觀賞亭為何因他的詩句而得名,是否因傅伯成到市舶司而吟誦該詩?目前并未發現確切記載,這些謎題,還有待后人繼續挖掘,但是,從市舶司的亭子以他的詩句命名,可從側面一窺傅伯成正直的品格及彼時世人對其的認可。
傅伯成是誰?他是南安豐州人,出生于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其祖父傅察、父親傅自得,都是以忠直剛正聞名于世的名宦。他自小受良好家風浸染,養成了以民為本、嫉惡如仇的性格。他年少時跟從朱熹學習,隆興元年(1163年)考中進士,歷官南宋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四朝,先后任福建路連江知縣、太府寺丞、湖廣總領、提點兩浙東路刑獄、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等職。
律己愛民勵精圖治
良好的家風和名師朱熹的影響,在傅伯成步入仕途后,也逐漸顯示出來。在多個地方任職時,他關心百姓疾苦,興利除弊,勵精圖治,積極作為;在朝為官時,他嫉惡如仇,遇事敢言,敢于直諫。
傅伯成的父親傅自得,與朱熹的父親朱松有“先人之舊”,傅伯成兄弟“少從朱熹學”,深受朱熹“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等民本思想的影響,出仕后“推熹遺意而遵行之”,是朱子精神的重要支持者和繼承者之一。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傅伯成任連江知縣。據《連江縣志》記載,任上他重視文教,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大修東湖南塘斗門,筑石堤三百余丈”,東湖開鑿于隋朝開皇年間,周長二十余里,能灌溉四萬余畝民田,后因年久而損壞,傅伯成重修后,極大造福了百姓。
慶元三年(1197年),傅伯成知漳州。《宋史》載其:“出知漳州,以律己愛民為本。推熹遺意而遵行之,創惠民局,濟民病,以革禨鬼之俗。由郡南門至漳浦,為橋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他興修水利,筑廣濟陂,灌田千余頃;建東溪橋,方便百姓往來;創建惠民局,救濟患病百姓;革除社會弊端、移風易俗;撥款主持建造了漳州至漳浦的35座石梁橋,其中以跨越茭蓼潭的一座為最長,共17孔,稱茭蓼橋,俗稱為“長橋”。此后,長橋成為地名,漳州漳浦縣至今有長橋鎮長橋村。因為他的諸多作為,郡人自發在道旁摩崖刻記他的惠政。
嘉定三年(1210年),傅伯成以寶謨閣待制知鎮江府,恰逢當地大饑荒,餓殍遍野,他采取有力措施賑災,“全活饑民”無數,他還為大批守寨官兵請求減免死刑,保全了他們的性命。此外,在建寧知州及成都提點刑獄、知浙江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等任上,他都有積極作為,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傅伯成勤政且廉政,始終嚴以律己,非常清廉,“平生廉儉,歷官五紀,始營數椽于祖居右。”他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身處復雜的朝堂,卻不愿明哲保身,只要是對國家和人民好的事情,他都不畏權貴,仗義執言。
作為朱熹的得意弟子,傅伯成深受其影響。朱熹廉潔奉公,不畏權貴,對貪贓枉法之徒深惡痛絕,傅伯成一生都在追隨老師的遺風。在任右司郎官時,遇到有權有勢的人想拉攏,他“皆峻拒之”。在提點浙東刑獄任上,據志書載,當地富貴人家很多,且常結交權貴,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百姓惶惶不安。傅伯成到任后,不為利益所動,堅決依律法辦事,嚴懲奸惡,公正處事,使得政通人和。在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時,他發現歷任這一職位的人,常“以義倉錢佐用度”,他繼任后,摒棄了這種做法,寧肯節儉用度,也不占用救濟百姓的資金。
面對權臣專政,他敢于上書直諫,雖因此幾次被貶,但仍初心不改。慶元元年(1195年),傅伯成任將作監丞。當時韓侂胄受寧宗寵信,十分專權,千方百計逼使趙汝愚罷相并一再貶謫,太府寺丞呂祖儉上書陳諫,卻被貶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傅伯成上書寧宗,說呂祖儉不應當因上書而被貶,要求朝廷“毋使下竊直諫之名,上有罪言之謗”,并極論朋黨之禍,結果也被貶任漳州知州。開禧年間(1205—1207年),他又因反對韓侂胄北伐而被貶。在任左諫議大夫時,因拒絕史彌遠為了獨攬朝政對他的引誘、拉攏,遭史彌遠記恨,傅伯成一再被貶。
傅伯成一生清廉自守,晚年辭官歸家,但仍心系國家,常向朝廷提出中肯建議,自稱“雖力以老病辭,而愛君憂國之念不少衰。”寶慶二年(1226年),傅伯成逝世,端平三年(1236年),獲謚號“忠簡”,《宋史》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伯成純實無妄,表里洞達,每稱人善,不啻如己出,語及奸人誤國,邪人害正,詞色俱厲……”

《石井書院志略》詳細記載了該書院創建時的經過
傅伯成對朱熹十分尊重,乾道年間(1165—1173年),傅伯成客居安海,因當時朱熹學說被視為“偽學”,鰲頭精舍也受到打壓,他不忍鰲頭精舍被廢,亦感念朱氏父子對安海倡教興學之功績,于鰲頭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繪朱松、朱熹父子畫像奉祀。嘉定四年(1211年),安海鎮官游絳應安海士民要求,報請泉州郡守鄒應龍建造“石井書院”。鄒應龍派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年)落成,“二朱先生祠”與石井書院合二為一。

石井書院里的“二朱先生祠碑記”(王柏峰 攝)
石井書院因“二朱過化”,被譽為“溫陵始學”和“閩學開宗”之地,見證了閩學的發展和傳承。800多年來,石井書院幾經興廢,2007年,晉江、安海兩級政府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保存了宋代石井書院的面貌,書院內設立《朱子家訓》宣傳展廊、安海近代教育大事記、石井書院歷史沿革展示等,如今,這里依然是泉州的知名文化地標。
文字:黃寶陽、葉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