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現收藏于洛陽橋畔的蔡襄祠內(泉州晚報社資料照片)
在泉州的母親河洛陽江南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蔡襄祠內,有一方由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狀元莊際昌撰寫的《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列名者包括史繼偕、林欲楫、蔣德璟等7位宰相,黃克瓚、黃汝良等5位尚書,堪稱明代泉州精英的“群英譜”。
這位得泉州明代群英集體立碑稱頌的良吏,是明萬歷年間泉州知府蔡善繼?!度莞尽贩Q其“性廉介,政尚寬簡”,《閩書》贊其“清如水,明如鏡”。
在明代泉州士民的心中,蔡善繼與宋代泉州賢守蔡襄“德政同輝”,并稱“前蔡后蔡”。
本期《護航文保 賡續文脈》,通過多處文物保護單位,了解這位與蔡襄并美的“后蔡公”在泉期間的德政與清廉事跡。
沉睡碑刻出土引出廉吏故事
如今,很多市民游客在蔡襄祠內看到《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一開始可能會誤認為這方碑刻是稱頌蔡襄的,其實,這方碑刻原來并不在蔡襄祠內,而是位于蔡襄祠旁的蔡五岳祠內。1984年,泉州文管部門在修整蔡襄祠時才在附近發掘出來。碑刻的出土,帶出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也帶出一位不為泉州人所熟知的清官廉吏的故事。
該碑刻位于蔡襄祠內東廊碑林第一方,花崗巖材質,碑高267厘米,寬109厘米,厚18厘米,碑文為楷書,共有25行,下段部分風化字跡漫漶不清。
位于洛陽橋附屬文物蔡襄祠內的《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陳曉紅 供圖)
1985年,著名的地方文史專家陳泗東在其撰寫的《山川 良吏 人才:讀〈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有感》一文中對這方石碑的發現、緣起、價值等作了闡述,“蔡善繼任內為泉州人民辦了許多好事,也是一位良吏,人們把他和蔡襄并美。剛好兩人都姓蔡,人們并稱為‘前蔡后蔡’,他離任后泉州的紳士們擇址蔡襄祠邊,建一座‘蔡五岳祠’,并樹了這方豐碑……蔡五岳祠和碑乾隆《泉州府志》都失載,所以碑文也是泉州地方文獻的一篇佚文?!?/p>
陳泗東在文中對碑文及其價值進行了解讀,“最需要介紹的是碑末列了數十個在籍紳士的姓名,官位最大是宰相,最小的是秀才,都是當時泉州的俊彥。實際上這是一份泉州人才的花名冊……在封建社會中,最堪羨慕的學位莫過于天子門生的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會試的會元與會魁(前五名)、鄉試的解元,在這張名單上都應有全有……在封建社會中,最堪夸耀的官位莫過于宰相和尚書,在這張名單上也成群結陣。計宰相七人:史繼偕、林欲楫、楊景辰……尚書五人:黃克瓚、黃汝良……”
“蔡襄、蔡善繼這樣的地方良吏,既注意經濟建設,又注意培養人才,泉州宋、明兩代的經濟文化建設高潮同步而來,和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标愩魱|感慨地說。
抗疫救民 嚴禁苛斂
蔡善繼非常推崇蔡襄,并因與蔡襄一脈相承的德政,與蔡襄并稱“前蔡后蔡”。(泉州晚報社資料照片)
在泉州人心中,北宋曾兩知泉州的賢守蔡襄,有著崇高的地位,這位蔡善繼因何能與其并稱?這方碑刻的碑文由當時的新科狀元莊際昌撰寫,將蔡善繼在泉期間的廉政、德政事跡作了全面的總結。
蔡善繼(1565–1635),號五岳,浙江烏程(今湖州)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歷任莆田知縣、廣東香山知縣、工部主事、南京兵部郎中、泉州知府、福建左布政使、兩廣總督等職。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任泉州知府。
根據碑文,蔡善繼到任泉州,就碰到了一場“大考”。據載,萬歷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1614–1615年),泉州爆發嚴重的疫情,“屬歲祲,疫癘大作”,《閩書》載期間“死者相枕”。瘟疫期間,蔡善繼多方勸賑,設藥局,施藥施錢,并借公款派人購糧平抑米價,“又令坊甲察民疾苦”,嚴令胥吏不得克扣賑資,所有收支都刻碑公示。蔡善繼還日夜親巡鄉里、捐出俸銀購置藥材,在他的努力下,災民“全活甚眾”,數以萬計的災民因此活了下來。
除了積極抗疫,蔡善繼還嚴明法度、治腐懲貪,大大緩解了民生困境。彼時正值明朝中后期,社會矛盾激化,官吏加劇對人民的盤剝。蔡善繼到任后,嚴禁苛斂,簡化賦稅,裁撤徭役,裁減冗費,對此《閩書》有載:“時承平久,吏習寖弛。善繼至,首禁苛斂,汰冗役,民困以蘇?!?/p>
此外,蔡善繼還“革除積弊,民無橫斂”,令禁止胥吏借征稅之名勒索百姓,并且嚴查貪腐。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晉江發生胥吏私吞賑銀案,蔡善繼親審追贓,嚴懲涉事者。
筑塔疏河 振興文教
江上塔矗立在泉州的母親河晉江南岸,是古代船舶進入晉江水域的重要航標。(陳起拓 攝)
蔡善繼在任期間,泉州除了瘟疫橫行,水患也很頻繁,蔡善繼積極采取措施治水,疏通河道、增筑河堤、建塔“鎖關”。碑刻中還提及由蔡善繼組織修建、如今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江上塔。江上塔既見證了他治水的功績,更寄托了他振興文教的理想和作為。
碑文載蔡善繼“環郡濠塹溝渠疏通,俾無澱淤。”據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府志》及清道光版的《福建通志》記載,蔡善繼在職期間主持疏浚洛江、溫陵江(今晉江)水道,主持修復洛陽橋,增筑石堤三十里,而且費用取自地方公帑結余,“費不及民”,不增加百姓的負擔。
江上塔通高12.5米,塔身每面都有浮雕,造型簡約,布局勻稱。(陳起拓 攝)
蔡善繼建江上塔同樣以“捐資鳩工”的方式,不給百姓增加額外負擔。據清道光《晉江縣志》載:“明萬歷間,郡守蔡善繼建塔江上,以鎖內堂水口?!鼻逑特S四年(1854年),觀察使莊俊元利用泉州西門定應宮內宋代石塔的部分構件重建。
江上塔位于晉江南岸溜石塔公園的溜石山上,沿著公園石階拾級而上,到達最高處就看到了江上塔掩映在蒼翠的樹林中。該塔為12層的仿樓閣式花崗巖實心塔,塔身由下部的六角3層仿樓閣式石塔及上部的9層幢式石塔組成,層層收分,通高12.5米。底作須彌座,各向寬3.44米,西向設臺階。塔身每面都有“菩薩”“天神”等佛像浮雕,布局勻稱。最上兩層為方形,每面分別陰刻楷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頂裝葫蘆形塔剎。整座塔結構嚴謹,造型簡約。
江上塔成為古代船舶進入晉江水域的重要航標,與姑嫂塔、石湖塔并稱“泉南三塔”。江上塔不僅兼具導航和防洪的作用,據《閩書》記載,蔡善繼的建塔初衷是“以祝邦人狀元及第者”,巧合的是,塔建成當年(1615年,乙卯年)的鄉試中,泉州士子中舉者多達48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晉江士子莊際昌連中會元、狀元,終結了泉州自南宋曾從龍后四百余年無狀元的尷尬。這些歷史的巧合被泉州官民視為蔡善繼“德政之驗”。
德政相承 雙蔡并美
除了建塔寄托對泉州文教昌盛的祈愿,碑文還記載了蔡善繼“飭黌宮廢務”,修繕泉州府文廟、學宮等諸多振興文教的作為。蔡善繼在泉期間的種種德政,令泉州士民視為延續了蔡襄“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將其與蔡襄并稱“前蔡后蔡”。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蔡善繼組織對因幾次地震塌壞的泉州府文廟、學宮進行了重修?!堕}書》中也有記載“蔡善繼守泉,首重教化,修葺文廟,延名儒講學,士風為之一新?!?/p>
蔡善繼施行的諸多務實之策,深受泉州士民愛戴,《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和《泉州府志》也贊其守泉期間:“悉心民瘼,布政清和。”
因此,史載蔡善繼從泉州離任時“百姓遮道泣送”。他離任后,泉州士民還在蔡襄祠旁建蔡五岳祠以銘記他,這方碑刻便是建祠時所立。
在歲月的洪流中,蔡五岳祠早已坍廢,江上塔巍然如舊,《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依然字字鏗鏘,正如碑文所言:“勒不朽于億萬斯年”,歷史留給泉州的這兩座跨越時空的廉政豐碑告訴我們,歷史和人民終將永遠銘記那些真正為民請命的人。
文字:黃寶陽、葉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