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直辰
2018年11月1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指明方向。
2025年2月17日,也是在這個會場,又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對時隔七年的這兩次大會,福建省泉州市的民營企業家施概龍感慨良多、獲益良多。在第一次大會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后,他堅定信心在傳統紡織產業長期深耕,一步步把“布業廠”做成“紡織科技公司”。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座談會上指出“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施概龍更加振奮。
作為“晉江經驗”發源地,泉州無疑是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在這里,民營企業不僅貢獻七成稅收、八成地區生產總值,還帶動九成城鎮就業、實現九成技術創新成果。借助民企發展蓬勃動力,2024年泉州市GDP增速6.5%,取得領跑全國萬億城市的耀眼成績。
泉州以“數改智轉”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產效率提升。
落后沒錢掙,會拼才會贏——紡織老板的鞋紡城“突圍戰”
回想起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后的那段日子,施概龍可謂是有喜有憂。喜的是會議對民營企業釋放出“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的強烈信號,憂的則是市場環境加快變化下企業該如何應對。
2003年就進入紡織行業的施概龍,唱著“愛拼才會贏”艱苦創業,從原材料代工一路走來,可謂嘗盡創業艱辛。到2018年,不僅在晉江市深滬鎮有自己的織造工廠,同時在陳埭鎮鞋都路有自己的銷售門店,企業發展初具規模。
但施概龍心里很清楚,紡織企業這些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內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面對東南亞國家更廉價的勞動力的競爭,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企業發展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有的同行選擇去越南、泰國投資建廠,有的干脆換賽道不做實體了。”
挑戰加劇的背后,反映出生產模式的落后,而落后就沒錢掙。施概龍介紹,“以前鞋都路,大都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不僅要往下跑市場找客戶,還得往上跑原料供應商,想要做大做強很不容易。”此外,老街區擁堵的交通也對進出貨帶來很多不便。施概龍回憶講到,當時臨街鋪面雜亂,老批發市場擁擠不堪,往來客商在堵成長龍的車流間穿梭,凸顯出傳統模式的困境——臃腫、遲滯、進退維谷。
像施概龍這樣的傳統制造民營企業,在泉州占很大比重,大都面臨往哪轉型、怎樣升級的困擾。面對這一情況,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重要要求,泉州市根據各縣市區產業結構特點,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地采取有效舉措,重點在健全產業鏈上下功夫。借此東風,晉江市打造了“晉江國際鞋紡城”(以下簡稱鞋紡城),通過完善運動鞋材和紡織服裝產業的配套供應鏈優勢,為晉江鞋服商品開拓國際市場打造平臺。與之類似,石獅市順應互聯網發展潮流,打造了“石獅電商谷”;安溪縣推動茶產業全鏈條發展,努力健全相關產業布局。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泉州逐步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績。
鞋紡城的投建,讓施概龍“嗅到”了企業升級的機遇。作為晉江市著力打造的新興國際化大市場,鞋紡城不僅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而且規模宏大,匯聚了大量的鞋服上下游企業,從皮革、紡織物、網布到五金扣、包裝材料、鞋底,鞋紡全品類原輔材料一應俱全,極大提高了貿易成交效率。
2019年10月,施概龍將商鋪遷到鞋紡城A區三樓,成為最早一批入駐的企業,由此拉開開拓新商業版圖的帷幕。
按照晉江市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有關措施,對于施概龍公司這樣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鞋紡城不僅提供大戶租賃和購買優惠折扣,還提供裝修補貼、搬遷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大大降低了商戶入駐成本。引企入巢只是第一步,鞋紡城還積極組織商戶抱團參展、爭取優質展位、進行集體推廣、推動供采對接,發揮平臺優勢為企業帶來了更豐富的銷售和采購資源。
后來的實踐證明,政府搭出好臺子,企業就會唱出好戲。
從近幾年瑜伽、騎行、戶外等運動的熱度攀升中,施概龍敏銳地捕捉到了豐富商機。他介紹,“這些細分度很高的運動項目,往往專業性較強,對運動鞋服的功能性要求也更高。比如瑜伽服、騎行服需要衣物面料彈性大不緊繃,同時還要兼顧速干、透氣、抑菌等功能。這方面產品國內起步較晚,市場前景廣闊。”
面對這片“藍海”,施概龍果斷拿出三成以上資金,用于氨綸彈力面料和功能性面料的創新研發;專門成立一家織造工廠生產氨綸針織面料;調整出4條生產線處理客戶定制的氨綸面料訂單……一系列生產經營戰略調整后,施概龍的企業再上臺階,形成了以氨綸針織布料為核心的業務體系,在高性能、高舒適度紡織品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施概龍感激地講到,自家企業能在傳統鞋服行業轉型升級中脫穎而出,鞋紡城的產業集群和服務平臺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往往需要巨大前期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拓展銷售渠道,快速回流資金,關乎民營企業生死。而鞋紡城匯聚上下游全鏈條企業形成的集聚效應,不僅放大了晉江鞋紡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更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采購商,帶來了更多的訂單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讓企業實現了業務的快速增長。發展到今天,施概龍的客戶已遍布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站在鞋紡城A區三樓商鋪前,施概龍透過落地窗向外看去,皮革區與五金區廊橋相連,網布供應商與包裝商隔街相望。 “我們織的是布,這里織的是產業鏈的經緯線。所有這一切,靠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出的路,讓我們跟上了時代腳步,抓住了發展機遇。”
泉州某企業智能化車間,工人正在生產線上作業。
從追著公章跑,到圍著需求轉——“四個到”體現的營商環境進化論
在2018年至2024年的時間軸上,泉州民營經濟劃出了傲人的增長曲線:市場主體數量從80萬增至163萬,保持每年新登記數超20萬戶的速度;經濟增加值從6951億元躍至1.3萬億元,增速長年占據萬億GDP城市第一梯隊。經濟“奇跡”的背后,既有企業家群體的拼搏精神,也離不開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幕后托舉。
在泉州企業家圈子里,流傳著這樣的比喻:“不叫不到”是給企業松綁的金鑰匙,“隨叫隨到”是破解急難愁盼的萬能鑰,“服務周到”是開啟增長曲線的密碼鎖,“說到做到”則是檢驗營商環境的試金石。這“四個到”,是記者采訪中聽到民營企業提到最多的話。
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廖良結介紹,多年來泉州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打造“泉心泉意”營商服務品牌,通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舉措,全力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創新創業創造的發展環境,民營企業獲得感顯著提升。但要說企業感受最深的,要數政府“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作風。
“后‘三個到’都比較好懂,這第一個‘不叫不到’要怎么理解?”
對這一提問,施概龍很有感觸,“‘不叫不到’是政府對企業的一種尊重、一種平等。”經商辦企要和很多職能部門打交道,以往許多部門和工作人員認為政府是“管人”的,企業是“被管”的,出現很多企業家“追著公章跑”的情況。現在提出“不叫不到”,相當于把主動權交到企業手上,政府部門則“圍著需求轉”,這份尊重讓企業更愿意親近、信賴政府。
同樣的問題,廖良結表示,首先要厘清一個認識,“不叫不到”絕不是不聞不問。“在市場大環境好的時候,讓企業‘放手搞經營,安心發大財’,不打擾確實是提升營商環境的表現。但不能簡單理解成‘企業沒有找我們,我們就不去找企業’,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事實上,泉州提出“不叫不到”,除要求政府部門不干預企業正常經營外,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盡量減少有關部門到企業開展監督檢查、監管執法的頻率和次數,為企業松綁減負,讓發展輕裝上陣。
南安某工作園的監控畫面里,記錄著特殊的工作場景:市場監管執法人員佩戴記錄儀快速取樣,應急管理專員同步檢查消防設施,生態環境監管人員查勘排污情況,就像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政府用“監管無感”,換來了“發展有感”。2024年以來,泉州通過推行“綜合查一次”改革,推動監管執法模式從多頭、分散向集約、精準轉變,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綜合體檢、結果互認。在改革首批制定的74個綜合檢查場景中,入企檢查壓減率已達62%。
理解了“不叫不到”,才能做好后面的“三個到”。
“真正困擾企業的,往往是那些政策找不到、程序對不上、調解難度大的問題。”泉州市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在“監管做減法”的同時,他們更注重“服務做加法”。通過整合市縣兩級審批、執法職能,特別是土地、規劃、住建等重點要素保障部門,中心牽頭開展了行政審批靠前服務,結合“模擬審批”“幫代辦”工作機制,直達企業項目一線,現場協調解決了一大批審批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僅去年一年,全市“輕騎兵”“大篷車”等政務服務隊,就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用地審批、環評、工規證辦理等1938個難點問題。“每一次辦理,不僅要隨叫隨到,而且必須服務周到,直到服務對象滿意為止。”
在泉州市政府一項項承諾“說到做到”的背后,民營企業家真實享受到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政策紅利,也大大加快了政府各部門“從管理向服務”的轉型步伐。廖良結講到,“現在絕大多數黨政干部都能清晰認識到,政府幫扶企業不是包辦一切,也不可能包辦一切,而是要當好‘隱形合伙人’——平時隱身保障,了解企業所急所需;戰時現身解難,解決企業急難愁盼,讓營商環境可感可知可享”。
服務釋放引導,引導催生進化——電商產業演繹新“增長極”
2月25日23時,石獅青創城大廳的電子屏上不斷跳動著魔幻數字:6樓跨境直播間剛下播,3樓云倉系統已生成2876個包裹分揀指令,B2棟的3D虛擬展廳正被南美客商點擊瀏覽……這不是“618”“雙十一”的備戰狀態,而是青創城平凡的一天。
電商在出貨,快遞就閑不下來。
此時,同樣火熱的還有圓通速遞福建智創園。這個去年9月正式啟用的快遞物流總部項目,已迅速成為圓通輻射泉州地區、承接全省快件的樞紐中心。園區負責人介紹,泉州民營經濟業態豐富,貿易遍布全球,物流需求很大,園區投產不到半年,物流總部的日進出港件量已達300萬件。
青創城電商園、圓通速遞福建智創園里的火熱場面,成為石獅這塊電商沃土的生動寫照,也是泉州布局新興業態、挖掘民營經濟新增長極的具象表現。
“民營經濟發展需要引導,引導到位要靠服務。”廖良結告訴記者,在泉州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中,能否抓住政策落實和產業發展的“窗口期”,還要看能否在關鍵階段、適當時機加以正確引導,在引導中不斷“催化”新的增長極。
以石獅的電商產業為例。在線上經濟漸成主流消費模式的情況下,想要培育出更多優質電商企業,僅靠打造電商產業園還遠遠不夠。當產業鏈充分健全、企業生產出優質產品后,只有盡快發售出去才能加快發展,這就需要培育與電商行業發展程度相當的物流行業做好“接力棒”。因此,建設相關物流產業園區,完善電商生態體系配套,打造“線下展示+線上交易+極速配送”的新銷售模式,成了泉州市扶持民營經濟的工作重心。
“只需要一臺手機,就能開一家跨境電商。”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春風,跨境電商成為很多企業的新選擇。如何加速跨境電商發展,助力企業搶占新“藍海”?石獅再一次把服務做到極致。
“電商‘出海’說來容易,具體做來麻煩不少,僅一條安全合規的跨境網絡線路,就能讓一些沒經驗的創業團隊栽大跟頭。”石獅市商務局負責人介紹,他們很早就關注到跨境電商企業常常在渠道建立、線路搭建、知識產權、法律合規等方面遇到困難。為助力企業順利“出海”,石獅由市商務局牽頭,市屬國有企業共同成立跨境電商服務中心,引進專業團隊運行,持續深化開展跨境電商合規化改革,為跨境電商品牌孵化提供全流程服務。
2023年,石獅市跨境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正式啟用,為本地企業提供跨境電商咨詢、全球開店、物流海外倉等一站式服務;2024年,石獅市電商行業合規中心成立,全力引導電商企業健全合規體系;2025年以來,積極引入以DeepSeek為代表的智能工具,為本地跨境電商發展賦能,開啟全新的智能運營篇章。
在步步深化的改革中,優質產品得以充分整合集聚,通過線上平臺供海內外客商選品采購,還能提供包括散貨拼箱、清關報關、安全回款、海外建倉等服務。截至目前,新開跨境電商店鋪130個、注冊國際商標102個、搭建跨境電商獨立站16家。
在不斷優化的服務中,催生出電商產業的進化升級。泉州以服務構建全要素生態,引導企業自發點亮增長極,跨境電商從野蠻生長邁入精耕時代:跨境創業孵化的周期大大縮短,最快3天內下店。
5年“無證廠房”,30天火速領證——紀檢監察成為民營經濟“破冰機”
走進位于惠安縣螺陽鎮的中國校園服飾產業基地,各色廠房林立,智能化裁床遍布,處處都有紡織機臺的轟鳴。撫摸著剛下線的校服,新同興針紡織公司董事長周善派感慨道,“公司年產值已超2億元,但前幾年我還在為法拍廠房辦不下證發愁。”
2019年,為擴大公司生產規模,周善派在惠安縣各處物色新廠房。后來通過司法拍賣渠道,于2020年2月拍得了位于螺陽鎮溪東工業園區的4棟閑置廠房。但由于法拍前原項目投建手續不完整、原業主不配合等原因,4棟新廠房的不動產登記證遲遲辦不下來。“5年下來,相關部門又都局限于自己的業務規定,要求提供完整手續,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周善派盯著申報材料上“不動產登記”嘆道:“這5個字,比校服上的刺繡還難繡。”
民營企業的痛點堵點,就是紀委監委的監督重點。2024年初,惠安縣紀委監委“聯企清風行”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組織自然資源局、住建局等部門召開專題調度會,堅決糾正執行政策簡單化的“一刀切”問題,既解決好周善派廠房這個點上的問題,更以點帶面完善法拍流程后產權辦理中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置機制。此后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周善派順利辦理了廠房不動產登記。廠房正式投入使用后,企業僅針織坯布一項產品年產量就新增5000噸,成衣年產增量達200萬套。
糾纏5年的“死結”,“解扣”只需30天。惠安縣紀委監委幫助企業解決的這件小事,只是泉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持續護航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民營經濟發展最講務實,監督保障必須在做實上下功夫。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泉州市紀委監委持續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從“盯任務進展”向“盯責任、盯作風、盯紀律”遞進深化,務求促落實、促提升、促治理的綜合效果。
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郭順明介紹,護航民營經濟是一盤大棋,政治監督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對紀委監委來講,首先要牽住責任這個牛鼻子。市紀委監委一方面通過建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監督臺賬,推動各級各部門擔當責任、忠實履職;另一方面,立足泉州縣域經濟發達的實際,選定“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清障護航”作為市級重點項目,通過“室組地企”分地域、分領域、分層級、分階段細分成一個個監督“點題項目”,把職能責任壓緊壓實。周善派遇到的政務服務審批事項辦理,就是惠安縣紀委監委選定的監督項目。
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干部作風,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和“風向標”。聚焦“盯作風”,泉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持續開展常態化、節點式的明察暗訪、專項檢查和隨機抽查,嚴查部署不落地、責任不落實背后的作風問題。去年以來,鯉城區紀委監委開展涉企政務服務質效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共查處相關案件11起11人,推動相關職能部門整改問題87個,追責問責22人,制發紀檢監察建議10份,建章立制11項;安溪縣紀委監委依托行業商(協)會建立“紀企聯絡工作室”,收集并督促相關職能部門解決企業難點、卡點、痛點問題132條,推動職能部門優化惠企政策23項……全市通過深入查找“新官不理舊賬”、窗口審批消極應付、政策落實推諉扯皮等作風問題,2024年共查處涉企“四風”問題265人。
“科經局王某、張某某、劉某某等3名公職人員,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沆瀣一氣騙取‘專利獎補’,嚴重違反黨紀國法,均被移送審查起訴。”前不久,泉州臺商投資區紀工委監工委組織全區各級領導干部觀看了本區一起破壞營商環境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片。監督保障落實、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泉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注重以從嚴執紀執法維護紀律剛性,始終把政商勾連、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腐敗問題作為查處重點,加強對“一家兩制”等腐敗風險及關聯性經濟社會風險的動態監測,僅去年就發現破壞營商環境問題253個、查處394人。
把習近平總書記“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重要指示落到實處,必須做好整改和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整治工程招投標、財政評審、窗口審批、補貼資金等環節的腐敗問題,完善政務審批窗口建設、專利獎補政策決策程序等制度機制,以紀法“硬約束”助力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軟實力”。解決周善派辦證難問題后,惠安縣紀委監委堅持舉一反三,與縣校服協會攜手打造5個“親清廉動”網格,覆蓋全縣500余家校服企業,將相關職能部門拉進“親清校服”微信群,開設紀企直通“碼上督”二維碼,實現企業訴求“碼上提”、問題建議“馬上辦”。
從2018年到2025年,泉州通過落實民營經濟座談會精神,實現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從‘愛拼敢贏’到‘智拼善贏’,靠的是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的指引”,施概龍談到,現在身邊的民營企業家都在認真學習今年座談會的精神,感受到“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也都堅信泉州民營經濟的發展前景廣闊,一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