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三資”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為堅決守好管好用好農民的“錢袋子”,泉州市紀委監委把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作為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重點整治項目,上下聯動、同向發力,一體貫通監督、辦案、整改、治理,護航農村集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突出整治重點 持續發力查糾問題
“終于把這20萬元收回來了,這對村里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可以為村民做上不少事……”南安市水頭鎮某村村干部難掩興奮地說。此前,南安市紀委監委駐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在開展專項整治督查中發現,某物流公司在與水頭鎮某村簽訂的土地經營權出租合同中,違反相關規定,拖欠承租金20萬元。督查組第一時間督促鎮村兩級約談協商,通過主動上門釋法、下發租金催繳函等同步加大催繳力度,兩周后便成功收到承租金。
豐澤區紀檢監察機關盯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重點圍繞資金使用不公開、收益分配不規范等問題開展監督,持續推動集體“三資”管理規范透明。圖為該區紀檢監察干部在東海街道蟳埔社區向群眾了解社區“三資”監督相關情況。(張九強 攝)
以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被侵占、農村集體經濟問題合同、農村集體財務收支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為切入點,2024年以來,泉州市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綜合運用下沉督導、會商調度、“室組”“室組地”聯動監督等方式,督促推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主管監管責任,同題共答、同頻共振,深入排查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整治問題的同時,將查辦案件貫穿始終,結合信訪舉報、日常監督、巡視巡察等情況,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方面問題線索進行“大起底”,集體研判、逐件過篩、循線深挖,堅決懲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2024年,全市共查處侵占挪用農村集體資金、違規處置集體資產、優親厚友等問題827個,立案查處550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88人。
泉港區紀委監委通過一線走訪、日常監督、專項巡察等方式,及時發現并推動解決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用權不規范、監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以監督實際成效回應群眾期盼。圖為該區紀檢監察干部在前黃鎮古縣村實地了解鄉村振興政策落實情況。(曾倩宇 攝)
專項整治開展以來,石獅市祥芝鎮大堡村盤活閑置資產建設商業綜合體,創收121萬元;晉江市西園街道嶼頭社區追回社區干部倒手轉租集體廠房攫取的租金52萬元,并重新估價招租,年增收44萬元;惠安縣輞川鎮許埭村收回對外發包魚池拖欠租金2.5萬元并重新發包,年租金從0.49萬元提升到12.2萬元,預計增收100多萬元……一筆筆資金到位歸賬,一畝畝公田“顆粒歸倉”,在全市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推動下,農村集體“三資”涓滴歸公。截至目前,全市已回收土地資源109.96畝,累計追繳挽損金額1825.67萬元,切實保障了群眾利益。
深化數字賦能 精準提升監督質效
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緊盯“三資”管理各環節,曬家底、曬權力、曬政策,推動流程規范、制度完善,以數字化監督理出集體“明白賬”,扎緊“三資”防護欄。
在晉江靈源街道,紀檢監察干部線上巡查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以某社區財務公開情況中的“異常”電費為線索,在調查中進一步發現了因社區主干監督審核工作落實不到位,導致維修工虛報費用牟利等情況;德化縣紀委監委聯合縣農業農村局開發“德化縣鄉村振興項目一鍵通平臺”,共核查清理全縣農村集體經濟合同1197份46260.1萬元,查出不規范合同94份,涉及金額5876.48萬元;安溪縣紀委監委建立縣紀委監委專班巡、縣農業農村局專人巡、鄉鎮紀委專項巡的“三級巡群”網絡,緊盯“三資”公開內容、工程項目建設、群眾留言信息等,通過“一月一巡群”的常態化機制,推動權力監督抓在平常、管在日常……借助大數據手段來規范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已成為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做強基層監督的常態。
惠安縣紀委監委借助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織密“三資”監督網絡,突出審核審批使用全流程管理,讓村集體“家底”在群眾“指尖”透明化。圖為該縣崇武鎮霞西村將工程開標會搬進“直播間”。(曾碧娥 攝)
與此同時,多方推動“泉州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新版)”“福建省鄉村振興(扶貧資金)監管平臺”“泉州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等三大數據監管平臺與市紀委監委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實現數據對接,形成農村“三資”大數據,打造全流程監管閉環,增強監督的穿透力和精準度。
“之前,資產資源發包掌握在少數村干部手里,村里建什么項目沒什么人知道。現在,誰中標?中標價格多少?承包幾年?登入平臺查看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南安市省新鎮西埔村村民黃大伯表示。
堅持真破真立 長治長效鞏固成果
針對發現的問題短板和制度漏洞,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標本兼治,深刻剖析問題原因,督促有關部門補短板堵漏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共制發紀檢監察建議216份,推動建立、完善相關制度330項。
泉州臺商投資區紀工委監工委緊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統籌用好區鎮兩級監督力量,建制度、強管理、堵漏洞,逐步規范集體資金支出、集體資產資源處置等行為。圖為該區紀檢監察干部查閱“三資”臺賬,了解村集體“三資”規范使用情況。(張九強 攝)
“‘組財村管’后,我們新土樓組的70多萬資金都放在對公賬戶里,并由村委會代理記賬,不僅給我們省了不少事,群眾也對我們更加信任了。”近日,洛江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羅溪鎮雙溪村回訪時,新土樓組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黃俊杰感慨說道。
所謂“組財村管”,即指將村(居)民小組資金存入銀行對公賬戶并由村委會代管,這是泉州市推動村民小組財務管理規范化實行的模式之一。針對下沉監督中發現的村民小組集體資金存入個人賬戶“公私混用”、監管缺位、使用不透明等問題,市紀委監委聯合市農業農村局等4個部門制定出臺《泉州市加強農村村民小組財務管理工作措施》,為村組集體“三資”規范管理提供有力政策支撐,通過實行“組財鎮管(代理)”“組財村管”和“組財組管”等模式,將全市存于個人戶頭上的493個村民小組資金共8910萬元全部存入集體賬戶,有效防范村民小組“微腐敗”和組財流失。
永春縣紀委監委組織力量下沉一線,圍繞村級項目招投標、涉農資金使用等內容開展監督檢查,維護群眾切實利益。圖為該縣紀檢監察干部在下洋鎮某林下竹蓀種植基地了解相關情況。(陳躍虹 攝)
“得益于便捷、高效、透明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我們的社區集體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近日,鯉城區鯉中街道和平社區鎮撫巷22號店面社區集體經營性資產項目以6000元/月在泉州市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最終以13000元/月順利成交,流轉總面積約68.9㎡,項目溢價率超116%,累計為社區集體增收43萬元。
制度的建立,平臺的搭建,不僅是鎖牢農村集體“三資”安全監管鏈,更是為了充分釋放其使用效能,探索最大化保障農村集體利益的最優解。市紀委監委向市農業農村局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推動出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和《泉州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規定(試行)》,并建立了全省首個農村產權流轉全程電子化“一網式”交易平臺,實現全市2540個村集體,10個農村產權品種不限額、不限期、不限面積全部納入流轉交易,平臺使用、公開交易、日常監督全面覆蓋,有效防控違規發包承攬等廉政風險,推動農村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以陽光、規范、有效的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截至2024年12月,平臺已成功交易753宗,成交總金額2.39億元,其中資產資源類項目成功交易542宗,成交總金額1.54億元,為村集體增值1042.58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以精準高效監督推動解決問題、健全機制,切實回應群眾期盼,為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字:鄭穎、林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