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系統施治,以巡察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發布時間:2024-12-18 17:45

近年來,泉州市積極探索強化對村(社區)巡察有效舉措,把對村(社區)巡察與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結合起來,著力推動對村(社區)巡察協調配合、發現問題、整改整治“三個高質量”,有力有效促進做強基層監督、提升基層治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價值理念,有了具象的詮釋。

2021年市委換屆以來,全市已巡察1969個村(社區),發現問題1.98萬個,移交問題線索436件,立案238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09人,移送司法機關6人,讓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正風肅紀反腐就在身邊、全面從嚴治黨就在身邊。

在“統籌”上用力 因地制宜有力有效推進


德化縣巡察組干部在龍潯鎮了解村集體資產盤活整改情況。

近日,晉江市對某社區開展“點穴巡”,發現社區將部分集體資金等款項轉入敬老基金會,用于支付社區項目工程款、老人補助補貼等公務支出,涉嫌設立“小金庫”、賬外管理運作的問題,隨即移交問題線索,推動“巡中成案”,給予3人黨紀處分。

“村級‘三資’管理、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等是我們對村(社區)巡察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們向市農業農村局發出巡察建議書,推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三資’專項整治和4輪賬外‘三資’清查行動。”晉江市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泉州市認真落實全省對村(社區)巡察高質量發展的二十二條措施,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對村(社區)巡察工作的通知》,推行對村(社區)巡察“兩定兩優”(定重點監督對象、定分類監督清單、優化巡察組織方式、優化整改方法路徑)工作機制,指導各縣(市、區)科學分類,按照20%比例確定重點村(社區)589個,制定差異性監督清單49類482項,持續推動巡察監督具體化精準化。

“泉州山海分明,各村發展差異大,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因村施策、分類巡察是我們這幾年逐步探索的有效辦法。”泉州市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泉州市共有163個鄉鎮(街道)2561個村(社區),各村(社區)情況千差萬別,既要針對性補充專業力量,也要因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巡察方式。泉州市委巡察辦指導各地靈活運用“聯動交叉巡”“重點接續巡”“常專結合巡”“巡單位帶村”等打法,總結推廣對村(社區)巡察“六巡”模式(提級巡、直接巡、一體巡、專項巡、機動巡、點穴巡),提升巡察針對性實效性。

如何更精準高效,各縣(市、區)緊密結合實際,準確把握不同巡察方式的優勢特點,打好“組合拳”。泉港區聚焦某村集體“三資”監管難的問題開展機動巡察,發現2名村干部“一人雙崗”違規領取薪資的問題,挽回損失1.92萬元。石獅市選取6個集體“三資”多的重點村開展專項巡察,精準發現問題線索19件。安溪縣通過“巡紀”聯動監督,推行小區“業賬社審”監管模式,著力整治物業管理亂象……通過因村施策,巡察工作開展更有準度、亮劍更有速度、執行更有力度。

在“重點”上聚焦 綜合施策精準發力


南安市委巡察組干部在豐州鎮旭山村查閱文化遺產保護資金使用臺賬。

“此次巡察時間緊、專業要求高,市委巡察辦抽調支援的專業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德化縣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4月,德化縣巡察潯中鎮所轄村(社區)時,立足該鎮地處城關、處于征遷改造階段的實際情況,將工程項目建設情況列為巡察重點。針對當地相關專業人才不足難題,協請市委巡察辦從對村(社區)巡察人才庫中抽調6名工程、招投標專業干部充實到巡察組,迅速精準挖出套取工程資金等問題線索9件。

組建對村(社區)巡察人才庫,是泉州市委巡察機構強化人才支撐、整合監督力量,確保“巡深巡透”的有效舉措。按照“統建統用”的原則,采取縣級“點單”申請、市級“量身”供給、縣域“交叉”選派方式,抽調專業人才跨層級、跨縣域強化對村(社區)巡察力量,有效提高發現問題能力,解決人情干擾問題。

為促進巡察組來自不同單位的抽調人員迅速凝聚,泉州市委巡察機構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組上”工作機制,制定出臺“一辦法一指引”,規范巡察組臨時黨支部“六個一”工作法,把黨內政治生活貫穿始終,強化黨員意識、紀律意識和斗爭精神,實現不同地域、不同領域抽調人員快速融合,提升巡察組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深入發現并推動解決基層問題和群眾身邊問題。

對村巡察工作直面鄉村一線,只有重心“沉下去”,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才能真正“浮上來”。泉州市堅持開門巡察聽民聲,積極拓寬群眾參與監督渠道,充分依靠群眾開展巡察,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一頭連著人民群眾,一頭直通紀委監委。泉州市發揮平臺“始發地”優勢,探索將平臺監督功能融合運用到對村(社區)巡察全過程,巡前起底梳理、比對碰撞平臺數據,從群眾訴求中精準鎖定疑點堵點;巡中通過微信群、“碼上巡”二維碼擴大群眾知曉面,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巡后在平臺公開反饋巡察整改進展情況,接受群眾評議監督,倒逼責任部門真改實改,著力通過科技賦能打通巡察監督“最后一公里”。

“種糧補貼終于到賬了!”南安市委巡察組在侖蒼鎮開展巡察回訪時,當地村民難掩感激之情。該市采取“鎮村一體巡”方式對侖蒼鎮及其下轄村級黨組織開展巡察時,村民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上反映未領取到種糧補貼的問題。巡察組跟進核實發現個別村未及時將種糧補貼通過“一卡通”直達農戶,導致群眾誤解,隨后向鎮黨委發出巡察建議書,督促及時將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

為切實掌握基層村(社區)的“活情況”,泉州市還堅持走好群眾路線,推行“五必談八必訪三必到”察訪法,現場巡察一半以上時間用于下村、訪組、入戶,及時發現問題、推動立行立改,高效疏通堵點、破解難點、清除痛點,確保情況摸得更清、問題找得更準、群眾期盼回應更到位。

在“成效”上出招 以巡促改解民憂

在鯉城區海濱街道金山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的院子里,午后的冬日暖陽下,老人們圍坐閑聊,“有了家門口的養老中心,不僅吃得好、住得好,腿腳不便的還有護工接送,解決了吃住行的大難題,兒女們也放心多了!”

此前,鯉城區委巡察組巡察該社區時發現,社區老人占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還有不少是空巢、獨居老人,養老問題突出。巡察組將該問題作為立行立改項目,區紀委監委、區委巡察機構聯合介入整改、跟蹤指導,推動將社區閑置多年的“六角樓”改造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進專業機構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已服務入住老人約120名,提供上門服務約300人次。

整改是巡察工作的關鍵環節,也是巡察成效的集中體現。按照省紀委全會關于“經驗制度化、制度效能化”的要求,泉州市健全推廣對村(社區)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三項機制,通過以“跟進會商+實地評估”促改、以“提醒函+建議書”促建、以“共性清單+專題報告”促治,推動監督、整改、治理有機貫通,持續放大巡察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綜合效應。

既要“當下改”,也要“長久立”。為強化整改監督、實現長效治理,各縣級巡察機構與紀檢監察機關密切配合,推動解決共性深層次問題,有效保障巡察成果“顆粒歸倉”。豐澤區委巡察機構會同區紀委監委多次組織區文旅局、街道、社區跟進會商,對整改情況進行實地評估,有效推動蟳埔社區發展壯大文旅經濟。惠安縣通過對村巡察發現村級工程領域問題集中分析研判,推動制定全縣村級小微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探索開發并全面推行“村級工程項目監督管理平臺”,入庫村級工程760余個。永春縣梳理巡察31個村發現的村集體“三資”、鄉村振興領域共性問題,以“廉情專遞”形式抄告分管縣領導,向縣農業農村局發出巡察建議書,督促該局舉一反三開展專項整治,健全農村產權及交易制度29項。

巡察整改推動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贏得群眾信任和好評。泉州市堅持以“群眾滿意”為導向,借助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對巡察整改進展進行公開,接受群眾評議,讓群眾全過程參與巡察監督,確保問題整改落到位、見實效,目前已公開整改問題4100多個,直播整改事項91項。洛江區將南山社區“幫扶僑界群眾不夠用心”問題整改情況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公開后,“僑務臨時救助”惠僑政策的知曉率明顯提高,幫助6名僑眷成功申請補助資金。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做好對村(社區)巡察工作事關群眾幸福感、關系鄉村振興成色。我們將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推動對村(社區)巡察工作走深走實,有力有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實際行動鞏固黨的執政根基。”泉州市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