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要求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持續為基層減負。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手腳。近年來,基層減負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減負效果不斷彰顯,同時也需要看到,為基層減負離黨中央要求、事業發展需要、干部群眾期盼仍有差距。基層減負為何難以到位,其中還有哪些“攔路虎”?本刊記者深入一線進行了調研。
刷存在感被奉為圭臬
屢禁不止的作秀造勢、五花八門的考核評比、重復繁雜的填表留痕……種種刷存在感的行為,消耗了基層干部大量時間、精力,影響正常工作的推進,貽誤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究其根源在于部分黨員干部政績觀錯位,一心只想著保官升官,博得上級青睞。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某些干部眼睛只往上面看,做出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有的只管完成上級任務,不管下級能否落實,刻意搞傳達不過夜、隨意要求基層填表報數、不顧實際層層加碼……給基層干部造成極大負擔。有的干部只求上級表揚,不管群眾利益和口碑,如一些村里的村史館建得“高大上”,迎檢多次被夸“新穎”,卻常年閉門不對老百姓開放。還有的甚至拉著群眾造假搞形式,妄圖通過弄虛作假贏得上級認可,如農忙時節把群眾從地里薅回來“刷白墻”,借用群眾的羊湊數迎檢,讓群眾十分反感、頗為不齒。
某些干部干活就在領導眼前干,干的都是表面看得見的,被基層同志稱為“火車進站跑得慢,聲音響”。有的只重“顯績”不重“潛績”,對爭資金、上項目急功近利,對生態保護、文化教育、走訪群眾等打基礎、見效慢的事情興趣寥寥。有的為貪圖一時之功,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如某些落馬干部不顧當地財政實際承載能力盲目舉債上項目、搞建設,造成“前任風光、后任遭殃”的局面。還有的只顧作秀、不顧做事,熱衷打造樣板工程、搞成果展示,以“造勢”代替“造福”,給地方發展帶來隱患。
“革命戰爭年代要求把根據地拿下就行,而現在有的單位要求什么都留痕,把人框住了。”某些部門和機構只關注程序“完美”輕視實際結果。有的本末倒置,把工作過程視為工作本身,去基層檢查工作不看結果,只看黨組研究有沒有,會議記錄有沒有,程序完善不完善,材料有瑕疵就會遭批評、被扣分。還有的單位領導評價干部職工時,只看重是否經常加班加點,而忽視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助長“干得好不如裝得好”歪風。
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
“問題出在前三排”,談起基層減負“久攻不下”的原因,不少人認為表現在基層,根子還在上面,某些上級單位官僚主義的工作做派、精致利己式的工作思路是造成基層黨員干部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重要原因。
一些是管你干不干得了,任務先壓下去。有的“閉門造車”制定政策,缺乏實際調研,不僅導致政策落地“水土不服”淪為一紙空文,還白白折騰基層。有的懶政怠政,只想別人干活自己省事,一些部門自己數據庫明明就有相應數據和材料,非要基層再上報一遍,查都懶得查一下,而且“開口要,閉口就要到”。有的態度傲慢,把自己當成上位者而非指導者、服務者,挑毛病時蹦得比誰都高,讓幫忙解決問題時卻跑得比誰都遠。還有的工作安排上缺乏科學規劃和統籌,隨意性大,想一出是一出,讓基層無所適從。
一些是不管是不是你的活,都壓下去。有的既想當領導又不敢擔當,只向基層壓任務但不給指導和資源,導致基層任務“超載”。有的由于權責邊界不清晰,致使個別部門打著下放權力的旗號,將自身工作甩給基層。像一些地方某些職能部門將施工圖紙審核、食品安全檢測等工作下放鄉鎮,由于這些工作專業性較高,基層很難接得住。還有的濫用“責任狀”,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要一級一級地簽訂責任狀,導致責任狀“滿天飛”,“層層簽訂責任狀”變成了“層層推責”。
另一些是不管怎么樣,得把我的活先干好。有的想問題、做事情,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覺得自己部門的工作最重要,必須把文件發下去、會議開下去才能引起基層重視。有的部門之間缺乏統籌協調,各唱各的調,各要各的“賬”,不考慮橫向聯通和對下壓力,導致基層干部被迫應對來自不同部門重復和矛盾的要求,身累心又累。與此同時,不同部門之間政策和要求“打架”現象還不時出現,有時實在完不成任務,基層就只得“在一堆板子里選個打得輕的”。
“有的上級部門像盯孩子一樣盯著我們,盯得牢牢的才放心。”一些上級單位要求基層亦步亦趨、每一步都要匯報,看似管得細,實則大撒把。有的擔心基層干不好,從而管得太寬、考得太細,也不敢賦予一定自主權,讓基層難以發揮主動性,究其實質,源于這些單位不敢負責任,害怕創新、擔心出問題,以規定的死板、精細規避風險。有的認為不步步緊盯、事事監督,基層干部就會偷懶,如某地開發的APP要求必須將環境整改前后做對比留痕上傳,逼得基層單位在清理垃圾時得派出兩個人,一人撿垃圾,一人拍照,看似工作細致,實則是責任缺乏,不想自己干,只想坐在家里盯著看。還有的是上下級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都習慣于“各掃門前雪”,致使上級“摸不到”基層一線干的實績,一線干部“悟不清”上級治理目標理念,滋生“不信任”危機。
卷的慣性依然沖勁十足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卷”出來的實績。一些干部由于工作慣性、考核需要、攀比仿效等原因,陷入“內卷”怪圈,致使基層減負“越減越負”。
一類干部總覺得開會、發文、督查“三板斧”的工作方法用著順手,在安排工作、部署任務時,下意識地沿用老思路、老方法。有的是惰性使然,這“三板斧”最不用動腦筋、下功夫,最給自己省事,因此只想當二傳手把球推出去,卻不管傳得好不好。有的是能力不足,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時代發展需求和群眾需要,只好以過去形式主義的手段來應付。還有的認識有偏差,形式主義在不少黨員干部內心深處影響時間較長,存在不搞形式不放心的現象,認為不開會、不發文怎么能體現工作重視,不督查、不排名如何能推動工作落實,慣性難以扭轉。
一類干部看到別人受處分,于是處處留痕以求自保。有的上級部門怕擔責,靠留痕來推責。“以發文為例,我在部署工作時不把前因后果說全了,可能責任在我,但我說全了下面卻落實不力,那就怪不到我了”,采訪中,一位干部坦言。有的基層單位怕被問責所“殃及”凡事都留痕,認為工作做得好,倘若沒有痕跡也會受到批評;工作做得差,倘若有痕跡為證,就不會受到問責。還有的地方缺乏創新激勵和容錯機制,導致基層干部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擔心因犯小錯而受重罰,從而在執行任務時更加謹慎、處處留痕,消耗更多時間和精力。
另一類干部是為求成績亮眼,就用形式的東西“吹泡泡”。有的地方考核特別細,日分析、日研判、日通報,考核指標上百項,弄得一些基層干部應接不暇,圍著考核體系“打轉”。有的地方以材料論英雄,實干苦干評不了先進,會做資料的年年受表彰,基層干部只得加班熬夜寫材料,“把炸毛雞打扮成開屏孔雀”。還有的基層單位為了自證工作完成,只好搞形式,“如果我們直接整改不留痕的話,一沒有方案,二沒有報告,三沒有領導批示,怎么在考核時證明自己完成這項工作呢?”在壓力之下,只得通過做臺賬、拍照留痕等形式主義方式,應付官僚主義督查。
此外,還有一類基層單位在與同級競爭中擔心自己成為“地主家的傻兒子”。有的基層單位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項目資金、資源和政策,往往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標準層層拔高、時限層層壓縮,看誰更能卷,與同級單位進行零和博弈。有的甚至在減負工作中也攀比效仿,某市減負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求是從中央到省市縣層面設立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但我們發現有些市縣部門在內部也依著葫蘆畫瓢設立減負專班,搞個領導小組,下發相應文件,反而加重了基層負擔,問起來說是怕其他部門都搞,自己不搞顯得對工作不重視,讓領導不滿意。”
上級問題管不住自己問題不愿碰
除了以上諸多頑瘴痼疾,調研發現,有的單位對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產生了“疲勞綜合征”,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致使負擔“濤聲依舊”。
“上面的事我管不了,能往上推就往上推”是一些單位的真實心聲。他們認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根子在上面,本級無力解決。有的投機主義作祟,對工作拈輕怕重、挑三揀四,對自己有利的、能出風頭的,上級禁止還照做不誤,碰到無名無利,特別是有可能擔責、有風險的事便以上級為名,一推了之。有的不敢擔當、怕惹麻煩,怕得罪職能部門和上級,于是面對問題使出“騰挪閃避繞”各種招數。有的職權有限,問題集中表現在下面,但權限不在下面,如清理指尖上的APP,市、縣自主開發的APP幾乎很少,因此只能請求上級予以統籌清理。
一些單位手電筒只照別人,漠視自身的問題。有的機關覺得自己制定的政策很完美,都是下面在落實中層層加碼,扭曲了政策初衷。有的部門認為造成基層負擔的是制定政策的上級,不切實際無法執行;是執行政策的下級,開會發文、作秀留痕,以投上級所好,而自己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憋”,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還有的是身陷其中、深受其害,但為了落實上級政策不得不搞形式主義,把負擔轉嫁給了再下一級,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還有的單位是睜只眼閉只眼,覺得大家都不容易,關鍵時刻寬松軟。有的是思想上不重視,上面壓得緊了就督一督下面,“風頭”過了就松一松,導致整改反彈,會議、文件、報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的是對該工作不認可,因此變著花樣改頭換面,大會之中“套”小會,文件“紅頭”變“白頭”,搞起了隱身計。有的是拉不下面子,對一些形式主義問題習以為常、認為無傷大雅,并且認為下級主觀惡意少,不是有意為之,能放一馬是一馬;還有的是認識上有差距,認為形式主義難以根治,滋生了麻痹思想、厭戰情緒、松勁心態。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調研中,不少干部也提到造成基層負擔過重還存在一些客觀原因,如基層工作人少事多、權小責大、權責不明……種種“小馬拉大車”現實難題,致使一些地方的基層工作長期“超載”、基層干部長期“負重”,還需要從體制機制上破解,讓“小馬”變“大馬”,讓“大車”變“輕車”。
“增”“減”結合實現真正減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關注基層減負,再次彰顯出破除這一頑瘴痼疾的堅定決心。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必須堅持常抓常嚴,給職責權限“劃界”,給制度規范“上勁”,給擔當作為“撐腰”,推動廣大基層干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落實,以好的作風振奮精神、激發斗志、樹立形象、贏得民心。
把人還回去。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首先離不開基層治理隊伍的加強。要以更嚴舉措規范借調,加強對借調干部的統籌管理,嚴格確立非必要不借、借了要用好、到期即返崗的導向,推動干部“還巢歸位”。“借調人員回流后,我們的力量大大增強,原來辦不成的事能辦成了!”采訪中,某縣直單位一把手感嘆道。要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在制定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三支一扶”及各類公費生等用編進人計劃時,堅持優先向鎮街傾斜,解決鄉鎮隊伍年齡老化、青黃不接、專業失衡等突出問題。要打破傳統用人方式,賦予鎮街更靈活的用人自主權,鼓勵通過人才引進、公開招聘等方式補充人員力量,讓基層有人辦事、有精力辦事、有能力辦事。
把責理清了。為基層減負要明確權責,不能什么事都壓給基層。要厘清職責邊界,建立健全基層權責清單,不屬于基層職責的任務要堅決攔住,該賦予基層的資源要堅決落地,讓基層有責有權、責權匹配。要堅持誰的孩子誰抱走,誰的責任誰承擔,能由上級部門完成的,就不要壓給基層單位,上級部門可以“跑跑腿”,就別向基層“動動嘴”,防止層層轉嫁責任,導致基層“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還要“壯馬賦能”做加法,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為基層提供必要的人、財、物、權等各類保障,推動管理權限下放到基層,改變“事下人不下,責下權不下”的不對等關系,確保基層“接得住、辦得好”。
把事統起來。為基層干部卸下“包袱”,需不斷創新管理服務的方式方法,對重點工作進行統籌研究,提升基層效能。要統事項,統籌整合年度考核事項,將以往由多部門、多條線開展的多項檢查考核歸并整合;統籌重要會議活動,未經會商協調或未履行審批程序的,一律不予辦會;持續推進政務應用規范清理,做到數量壓減、質量提升。要減環節,壓減考核指標,通過挑重點、擠“水分”、減條目、看實效,推動考核指標“瘦身”;簡化審批流程,讓“一表單申請、一環節審批、一窗口辦結”極簡化審批方式成為常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要破壁壘,通過搭建數據平臺,采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讓各部門之間實現信息共享,破解困擾基層的數據重復填報、過度留痕等形式主義問題。
把勁提上去。為基層松綁減負,既要“治身”又要“療心”,以暖心關愛激勵基層干部敢擔當善作為。容錯糾錯實起來,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重點對改革攻堅中的“無心之失”“探索之誤”依法依紀予以寬容,讓廣大基層干部放開手腳闖、卸下包袱干,進一步精準規范追責問責,防止用問責代替整改。正向反饋多起來,好干部是夸出來的,要建立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強化人文關懷,增強干部的組織歸屬感、集體榮譽感和心理獲得感。職級晉升動起來,按程序大膽使用扎根基層、認真履職、踏實肯干的好干部,暢通基層公務員和事業編制流通渠道。干事效能提上來,把減負帶來的獲得感轉化為干事創業、務實為民的動力,切實解決好老百姓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然吹響。讓我們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推動廣大干部輕裝奮進、銳意進取,蹄疾步穩將改革推向深入,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本文刊載于《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24年第16期,作者:侯逸寧;此稿寫作過程中,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浙江省常山縣,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泉州市鯉城區,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英山縣,湖南省洪江市、瀘溪縣,四川省夾江縣、瀘州市龍馬潭區,云南省昆明市,陜西省興平市、涇陽縣、寶雞市渭濱區,甘肅省定西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等地紀檢監察干部給予支持幫助,在此特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