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侯逸寧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然而,有的人一開始當黨員、做干部就初心不正、動機不純,為自身的不正之風甚至腐敗行為埋下了最初的土壤,種下了第一粒種子。本刊通過梳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以及近年來查處的違紀違法黨員干部案件警示錄、典型案件通報,探討初心不正在滋生不正之風中的根源性作用,并嘗試分析其若干表現和作用機理,提出相應阻斷措施,以引起大家重視,在思想政治上進行檢視、剖析、反思,不斷挖土壤、去雜質、除病毒、防污染。
看現象——
有“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官迷”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福建援藏干部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當官作為目標,要把做事、做好事作為方向。”做一名合格黨員,就要摒棄封建官老爺的思想,實實在在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然而仍有人把當官看得很重,入黨、從政的目的就是當官、當大官。
少數干部入黨動機就不純。有的為當官才來入黨,把入黨作為自己升職當領導的敲門磚,為了實現個人進步甚至不擇手段,什么紅線都敢碰、什么禁區都敢闖、什么底線都敢破。如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原院長杜某某為了在仕途上有更大的發展才申請入黨,至于黨章有什么要求,黨員需要履行什么義務,她從未認真了解,之后更是把學院當成“私人領地”,用錢開路,向上攀附領導,向下籠絡干部收買人心,自己全身名牌卻把經濟困難學生當成了“搖錢樹”,盤剝他們的補助款,“雞腳桿上刮油”,失德失范之程度,令人咋舌。
另一類是干工作目的就不正。有的干工作不為民生為晉升,做事不顧當地現實情況,只圖一時之名,邀一己之功。“民生這些事情年年要做,也看不到什么明顯成效,所以說不如集中財力來做點‘大事’,辦一些看得見的事……”已落馬的江西省吉水縣委原書記袁某某無視“大班額”、吃水難等民生問題,為凸顯個人政績耗資數億打造“地標”建筑,可謂是耗費巨資只求虛績,為圖升遷百姓遭殃。
還有一類則是當領導出發點就不良。有的剛到一個崗位,屁股還沒坐熱,眼睛就盯著更高的位置,為此不擇手段,拉關系、走門路、抱大腿,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如某落馬干部為了能“上位”,每到一個職位工作時就開始謀劃自己下一步的成長路線圖,列出時間表,拿出“施工方案”,吃吃喝喝拉關系,迎來送往套近乎,對那些能夠對其有幫助、有投票權的人員千方百計討好。上項目、評先進都會與拉選票聯系在一起,把手中的權力當成謀取更大權力的工具。
有“一切只為向錢看”的“財迷”
自古當官發財兩條道,黨紀法規中亦有相關嚴格要求。然而一些黨員干部對此置若罔聞,當官就是為了發財,妄想“權”“利”雙收,貪圖“兩全其美”,其結局往往是“官財兩空”,墜入貪腐的深淵。
“千里為官只為財”,這是某類干部奉行的人生準則。有的一開始就把當官發財作為人生追求,如湖南省永州市回龍圩管理區黨委原書記趙某某信奉“當官就是為了撈錢,有了錢才能運作當更大的官”的“為官之道”,肆無忌憚地在“一畝三分地”上以權謀利。有的在和商人老板的交往中產生攀比心理,逐漸心態失衡,把為人民服務慢慢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有的不能正確對待“進退留轉”,妄想以“錢途”補償“前途受挫”。
還有類干部當官就是為了享樂。有的崇尚所謂“高品質生活”,喝酒只喝年份酒,抽煙要抽高檔煙,吃飯必吃山珍海味,對酒色財氣來者不拒,認為“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如曾有某副市長人送外號“拉菲蘇”,對紅酒情有獨鐘,不僅家中藏酒數百瓶,更放言自己“一口就能嘗出年份”,不僅敢收名貴手表,而且“敢變換著款式戴”,引得干部群眾議論紛紛,最終自食其果,成了腐敗利益鏈的奴隸。有的隨著職務升遷,產生了用奢靡生活“補償”辛苦付出的想法。如某位落馬干部曾在懺悔錄中寫道,“成為一把手后,錯誤認為自己的人生軌跡、政治前途已經看得很清楚了,何不抓住時間瀟灑人生,該享樂就享樂、該吃喝就吃喝,吃點拿點是小事、小毛病,每個人都有,何必那么較真”。還有的感到“船到碼頭車到站”,放松自我思想改造,提早謀劃退休后的生活,滋長貪圖享樂、驕奢淫逸的思想。
有“一有機會就搞特殊”的“權迷”
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必須也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絕不能成為徇私舞弊的工具。然而,仍有少數人從政不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而是追求特殊待遇、滿足個人私欲,并將權力轉為搞資源交換或權錢交易的工具。
某些人為特殊待遇才當干部,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有的管不住嘴,搞舌尖上的“奢靡浪費”。如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原副主任鄒某某多次接受在高檔酒店安排的宴請,相關費用由下級部門工作人員和私營企業主承擔。有的邁不開腿,把公車當成身份的象征,追求坐好車、坐豪車,超規格配備公車。還有的收不住心,遇事就找關系、走捷徑、竄后門,覺得自己好歹是個領導,打個招呼,制度規定就可以全然不顧。
某些人為特殊權能才當領導,信奉唯我獨尊、一言九鼎。有的對群眾高高在上,不僅對群眾的冷暖利益少有關心,還粗暴無禮、冷硬橫推,根本不把群眾當回事。有的對下屬頤指氣使,把黨和國家賦予的權力當作自己的“殺威棒”,要求下屬效忠其個人。有的搞“一言堂”、當“山大王”,把領導班子的“班長”當成了“家長”。如吉林省白山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李某某把規矩視為“稻草人”,連“三重一大”議事決策制度內容是什么都不知道,一人拍板決定工程項目、招商引資等重大事項,不僅破壞了市場秩序,還踐踏了制度權威,最終坑害了自己。
此外,還有某些人為特殊照顧才干事,信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的行“一家兩制”,“前門當官,后門開店”,幫助親屬在經商辦企業中取得特殊“競爭優勢”。有的弄“近親繁殖”“近水樓臺先得月”,招聘要求根據親屬個人簡歷“量身定制”,導致出現“子承父業”“三代同廠”等不良現象。還有的搞“封妻蔭子”,縱容親屬利用其身份謀取利益。如四川鐵投原董事長郭某帶著弟弟、兒子一起貪腐,“支持”兒子以開健身房、開公司等名義收受企業老板“贊助費”,最終“一人當官,全家多人涉案”。
有“一味愛惜羽毛”的“戲迷”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領導干部追求好的名聲本無可厚非,但有的干部卻用錯心機、本末倒置,為了留名而留名,出發點就不對,最終為“名”所累、迷失自我。
一些干部熱衷打造人設,企圖名垂青史,實則名不副實。有的習慣表演作秀、善于自我貼金,實際工作沒干出什么成效,宣揚業績卻總能“拉長、吹大、墊高”。有的“苦心孤詣”制造話題,將自己裝扮成為人民服務、深受百姓愛戴的“公仆”,實則道貌岸然、惡行累累。如某位已落馬的干部離任時,曾公費組織千名群眾送別,導演了一出送“萬民傘”的戲碼,如此“戲精”做派,令人恥笑。
一些干部愛好附庸風雅,妄圖名利雙收,最終聲名狼藉。黨員干部有所愛好本是好事,但任何高雅的愛好一旦與不良目的混雜發酵,就會喪失原有價值,甚至變得一文不值。在有的領導干部看來,為官一任就要留聲留名,而題詞留字則是最佳選擇,無論書法造詣高深與否,但凡視察調研,總忍不住揮毫潑墨一番,沉浸于旁觀者的阿諛稱贊之中,并且為此感到沾沾自喜。更有一些“才華橫溢”的干部玩轉愛好,借“才”斂財,堂而皇之收受潤筆費,行起“雅賄”勾當。
還有的干部講究排場,一時名聲大噪,其實名韁利鎖。這類人覺得自己大小是個“官”,講求層層陪同、聲勢排場,出行要人拎包,下雨有人打傘,表現出一副“與眾不同”的姿態,在前呼后擁中飄飄然,在唯喏追捧中產生自己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虛幻”。如云南省玉溪市委原書記羅某某喜歡給個人形象“上油”,下基層調研講排場,搞警車引導就高達近百次,把官場當秀場,被干部群眾戲稱為“羅會長”“羅傳達”“羅調研”,最終喝下了自釀的苦酒,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
查根源——
根基不牢、歪風侵蝕必然導致思想迷失
透過現象看本質,審視種種“初心不正”現象背后,歸根結底是被腐朽文化所影響,理想信念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必然在現實考驗、利益誘惑面前一瀉千里,破紀破法在所難免。
“ 官迷”“權迷”“戲迷”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已成為階下囚的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盧某某原本是個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主,但他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覺得干什么事兒都沒有當官有身份”,為當官不惜年齡造假、學歷造假、入黨材料造假、工作經歷造假、家庭情況造假,成為一名“五假干部”。“財迷”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墮落、物欲膨脹。如北部某地原出納員王某,在工作、生活和網絡游戲中結交了大量“出手闊綽”的朋友,養成了畸形的消費觀念,工作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想方設法侵吞、騙取公共財物,用以滿足消費欲望,僅一年多時間,就侵吞、騙取公款多達七百余萬元。種種“迷思”也與商品交換原則的滲透不無相關。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就是等價交換、追求利潤最大化,形形色色的權權交易、權錢交易就是拿原則做交易,把手中掌握的權力視為一種商品,使權力染上了銅臭味。
初心不正、思想迷失還與所處環境、社會風氣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通過不正家風家教培植,教子時不是“授之以情操”而是“授之以錢鈔”。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劉某某自己一心想往上爬、當大官,還把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傳染”給了兒子,告訴他“做人要學會走捷徑,要做人上人,這樣才能過得好,才能受人尊重”,使其子從小學會了利用父親職務的影響力、手中的權力攫取金錢,步入歧途而不自知,終至一發不可收拾。有的通過不賢師長引入歧途,東部某地干部告訴記者,當地一名干部剛踏入工作崗位時本來一腔熱血、胸懷壯志,卻被帶教師父“有吃有拿,說明業務強、混得好、吃得開”的不良思想所影響,導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通過不淑朋輩交往誘導,個別落馬官員礙于友情,徇私舞弊,從而導致被朋友之情、同窗之誼、老鄉紐帶所“圍獵”和俘獲,最終走向迷途。還有的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看到旁邊人坐高檔車、住別墅,心理就不平衡了,自己工作這么賣力,能力也不差,憑什么賺的錢就不如別人多?”在奢靡浪費、相互攀比、請托送禮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有的干部逐漸迷失自我,被別有用心者拿金錢“綁架”,并且越捆越緊。
尋對策——
鏟除歪風土壤必須清除思想“迷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要根治“初心不正”頑疾,鏟除不正之風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從黨員干部思想深處著手,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線,立起精神支柱。
選出“好苗子”,把好入黨第一關。首先,要控源選苗,把優質“種苗”選出來。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擔負起責任,嚴把黨員入口關,堅決杜絕動機不純的投機分子,將真正想為人民辦事的干部選出來,給有激情、有情懷、有理想的年輕干部留位子。有了“種苗”,就要精灌育苗,把“幼苗”育起來。對于年輕干部來說,難免有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一知半解的情況,只有讓年輕干部到一線磨煉,多崗位鍛煉,才能在實戰中發現不足、彌補短板,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還要修枝剪葉,把“病苗”除出去。好的“幼苗”在復雜的環境中,也有一些會被污染,因此要通過提前體檢與定期體檢、常規檢查與特殊檢查相結合,提前發現苗子“病癥”,及時救治“病苗”,努力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
弘揚“好傳統”,引領爭做傳承人。繼承光榮傳統,激發不竭動力。大興調查研究,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和單位去,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切實開好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主動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弘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用好紅色資源,通過參觀革命紀念地、重走革命先輩奮斗路、閱讀紅色經典、創作紅色歷史文化情景劇等方式,從革命先輩的感人故事中,進一步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發揚傳統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政德教育資源,通過現場講解、體驗教學、觀看影片等形式,讓干部回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原點汲取力量、提高能力。
筑樹“好風尚”,培育更多“信仰者”。正面引領固根本,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將領導班子開展廉潔文化學習研討作為年度重點任務,以領導班子帶頭學引領各級黨組織深入學,著力增強思想引領和理論武裝成效,同時挖掘宣傳一批先進模范人物典型事跡,大力弘揚向上向善的清廉之風。反面警示強震懾,結合典型案例分層分類開展警示教育,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召開警示教育會、觀看庭審錄像等方式,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遵規遵紀守法、廉潔規范用權。良好家風養正氣,開展廉政家訪活動,發放廉潔倡議書、簽訂“家庭助廉”承諾書,引導黨員干部嚴格約束自己,嚴格教育管理家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
用足“好成果”,唱響廉榮貪恥“愛廉說”。充分用好查辦案件成果,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倒查,圍繞不正之風易發多發崗位找出共性規律,深挖問題和漏洞,延伸查找重點領域和相關部門管黨治黨責任落實問題,推動相關責任主體以案為鑒開展整改,校準政治生態建設風向標。充分用好制度性成果,嚴格執行作風建設制度規范,推動各地切實落實風腐同查同治工作機制,既“由風查腐”又“由腐糾風”,以嚴明紀律改進作風、懲治腐敗。充分用好督責履責成果,壓實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特別是“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責任,督促職能部門履行監管職責,同時用好問責“利器”,追究領導干部在推動作風建設上的不擔當不作為問題,以抓“關鍵少數”帶動黨員干部作風轉變。
人們常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扣好政治上的第一粒扣子、加入黨組織的第一步,就是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努力向黨員標準看齊,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更要在思想上入黨,始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切實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擔負起來,真正把實現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理想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凝心聚力、不懈奮斗!
(此稿寫作過程中,江蘇省太倉市,福建省石獅市、廈門市思明區、泉州市洛江區、鯉城區,山東省德州市,湖南省湘潭市等地紀檢監察干部給予支持幫助,在此特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