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旅火爆出圈、吸睛引流,泉州聲量傳播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這座世遺城市以“半城煙火半城仙,千古風華千古情”的獨特魅力,進入了國內外年輕大眾視野,迎來了游人如織和“潑天的富貴”。1月28日,“何以中國 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聚焦福建,點燃泉州,全網點擊量逾50億次。春節元宵期間(截至2月29日),各級各類媒體刊發有關報道和融媒體產品12000多條,累計閱讀量達7.6億+。主動設置話題,在網絡商業平臺上打造了20多個播放量超億次“爆款”。據測算,春節假期泉州共接待游客818.12萬,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同期增長159.4%,較2019年同期增長140.6%;實現旅游收入80.18億元,按可比口徑較上年同期增長243.3%,較2019年同期增長143.3%。游客接待量與旅游總收入均居福建省第一。
站在龍年春節的節點回望,泉州文旅的“爆發”并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有別于“淄博”“爾濱”等一夜“爆紅”的城市,泉州獨特的文化魅力、人文特質和地理優勢,疊加久久為功的宣傳引導和持之以恒的全球推介,必然促使泉州從“網紅”走向“長紅”。2023年泉州全市文旅逆勢而上,全市旅游收入1002.4億元、同比增長68.9%,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接待國內外游客8652.97萬人次、同比增長53.9%,兩項指標增速均福建省第一。
今年春節期間,泉州游客如織。(潘登 攝)
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品格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從面上看,是泉州文旅經濟發展的華麗蝶變,往里子挖,是泉州歷史文化的厚積薄發。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錨地,是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歷史上,桅檣林立的刺桐港,連通亞歐非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向世人展示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穿越千年,宋元泉州的繁榮,如今化為遍布泉州各角落的文化古跡遺存。22處世界遺產點、4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97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2840處文物點……世遺城市泉州的文化遺產數量驚人,讓人們在一山一景、一街一巷、一塔一樓、一寺一院中,與泉州厚重的歷史撞個滿懷。萬千非遺瑰寶灑滿刺桐古城,作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南音、木偶戲、“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等726項非遺項目傳承不息、炫目多彩。這些非遺瑰寶融入現代生活,讓城市文脈更加厚重,讓文旅氛圍更加濃厚,泉州的活態傳承被越來越多的人感悟,泉州的古韻新潮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
宋元時期,泉州港是著名的港口,千帆競發,萬船來臨。(來源:泉州史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脈和靈魂。坐擁豐厚的“文化家底”,泉州用心用情守護好城市的“根”和“魂”。用“繡花”功夫,推動古城提質。泉州在古城集中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669棟歷史建筑和風貌建筑掛牌保護,中山路周邊74條街巷實施整治提升……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其中,金魚巷微改造工程、中山路(莊府巷—涂門街)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兩大項目,還入選住建部主編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第一輯)》。擦亮歷史遺珍,奏響文化遺產保護強音。正如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所說的“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一方面,泉州初步編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計劃》,文物保護成果斐然;另一方面,泉州不斷提升文物展示闡釋水平,通過改造升級建設世遺總展示館、13個世遺點現場展示館等,讓文物“鮮活”起來。入圍國家示范創建名單,世遺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煥新”。2023年12月底,泉州世遺宋元古城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實現了福建省此項目“零”的突破。數日后的元旦,《“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與《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泉州市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制定和出臺,助力泉州在創建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之路上行穩致遠。
豐富多彩的活動策劃點燃了這座城市的“爆點”
“半城煙火半城仙,千古風華千古情”城市主題,決定了文旅活動的格局和魅力——當休閑成了旅游的主基調,煙火無疑是人們向往之地;當國潮成了國人的主審美,古風無疑是人們心中勝景。泉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精準切合了眾多游客的需求。
聚焦“高水平、國際范”。泉州持續發力組織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引流推廣,造就了文旅經濟的噴薄泉涌。2023年五一節前后,第三屆中德科技論壇和第一屆中國電影編劇周、海絲泉州文學周、海絲泉州戲劇周“三周”疊加,毛曉彤、白巖松等名人匯聚,實現了文旅經濟的強勢復蘇。接待游客305.85萬人次,同比增長95%,旅游收入21.5億元,同比增長110.2%。之后,相繼舉辦了首屆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首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第12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疊加演唱會經濟、美食經濟等新型業態,持續推高泉州文旅經濟的熱度。中秋國慶假期接待游客人數548.8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9.17億元。元旦假期接待游客204.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12億元。
聚焦“大眾化、煙火氣”。2024年春節前夕,泉州策劃千場主題活動,吸引海內外游客早早做好了體驗世遺泉州“煙火鬧新春”獨特魅力的攻略。正月初六,時隔20年重啟的“龍騰東海·福滿泉州”民俗踩街活動盛大呈現,設置“3大展演區”+“行進式展演”,30個方陣參與,涵蓋非遺項目30項、人數超1500人,吸引了30萬游客與市民蜂擁而至,無數自媒體博主慕名而來,超億線上新媒體曝光量,泉州用一場暌違了20年之久的民俗盛宴,將甲辰龍年春節全民狂歡推向高潮。“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今年泉州元宵燈會是最火爆的城市文化IP,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市民和游客到場體驗。時間跨度長、多展區同時發力、創新融入時代元素……大型龍船座燈、煙花大秀、國風市集……要的就是好看、熱鬧,突出的就是“年味”。
正音書院里的南音表演《魚沉雁杳》(張九強 攝)
聚焦“文化味、分眾化”。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推出了2024泉州非遺年貨節、“錦鯉瓦市”非遺沉浸展演、“獅舞騰龍”第十八屆泉·澎“乞龜”民俗文化活動等,讓眾多市民游客體會地道的泉州民俗年。“福暖四季·福如泉涌”“正音書院”文化會客廳非遺展演新春專場,南音裊裊、戲曲悠悠,生動詮釋了泉州古城和閩南語的獨特文化魅力。全市舉辦“村晚”、戲曲進鄉村、百姓大舞臺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超1500場,受惠群眾超500萬人次。大型情景文藝演出《遇見泉州》在春節期間精彩不停,梨園戲、高甲戲、南音、提線木偶戲、打城戲和閩南歌舞等百余場閩南傳統戲劇齊登臺,為廣大戲迷游客展示泉州“閩南戲窩子”魅力。熟悉又久違的“年味”,讓文化“活”起來,讓旅游“爆”起來。到泉州過大年,成為一款時尚,成為一次回味,成為一種向往。
具象活態的城市形象構建了這座城市的“磁場”
城市主題涵養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格、展現城市形象。泉州制發《“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宣傳指導意見》,推出“半城煙火半城仙,千古風華千古情”城市主題,總結提煉“世遺之城”“奮斗之城”“國潮之城”“煙火之城”城市名片,發布品牌標識視覺識別系統手冊,讓每一個走進泉州的游客朋友都能從中感悟到泉州文薈萃、歷史悠長,體會到泉州人敢為人先、愛拼敢贏,在市井煙火中享用國潮優品、古韻生活。
“漢唐看西安,宋元看泉州!”泉州持續推動城市形象具象化、活態化,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讓“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品牌直入人心,成為泉州文旅的最大IP。二月的泉州古城,開元寺櫻花開得絢爛,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聞香至此,走上一段探尋“世遺之城”的路線,與“泉州龍龍”龍年藝術裝置合影,打卡開元寺、清凈寺、泉州府文廟,還有一雙手都數不盡的泉州名小吃,體驗世遺泉州的“宋風古韻”,暢享閩南美好生活……
聚合聲勢的城市營銷讓城市形象更加鮮活。城市宣傳片《何以泉州》、閩南語原創歌曲《泉州人》《個個猛》,全網累計點播量均超億次。《走讀泉州》《‘泉’因有你》《番客樓里的僑心》》《行走的元宵》系列融媒傳播,以及聯合央視等媒體制播的《根在泉州》《多情的土地》《一代大師李叔同》等系列節目,海內外報道2300多條,全球瀏覽量1.6億+,在僑胞僑親中引起熱烈反響。春節期間,20多家中央、境內外新聞媒體齊聚泉州,聚焦泉州民俗踩街、春節文旅活動、文旅消費市場、城市煙火氣等,讓“泉州元素”密集亮相全國,助力泉州線上“熱辣滾燙”,贏得了“爆款春節”。僅央視就16次播出泉州春節元宵活動新聞報道、直播和專題節目。借助新媒體營銷,在微博、抖音、今日頭條、小紅書等網絡商業平臺上,“蟳埔女”“宋元中國看泉州”抖音話題分別達到12.5億、4.2億。“宋元中國看泉州”“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 “宋元中國·海絲泉州”的城市品牌,吸引了一波波游客前來探尋“世遺之城”、感悟“奮斗之城”、尋夢“國潮之城”、體驗“煙火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