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清色明說文莊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4-02-23 18:45

作者: 何思微 莊君斌

紅磚白石,琉璃燕脊。走進福建泉州文廟內的文莊蔡公祠,碩大的古榕樹枝葉婆娑,明代儒學大家蔡清遺韻,如清風習習吹來。

蔡清(1453—1508),字介夫,別號虛齋,泉州曾井鋪(今泉州市鯉城區)人。蔡清將畢生心血投入到治學中,對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思想有獨到理解。蔡清熟讀諸家學說,能做到不人云亦云,而自成一派,推陳出新。萬歷十六年(1588),蔡清獲賜“文莊”謚號,贈禮部右侍郎。清雍正二年(1724),從祀文廟。

宋元以來,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有著刺桐城之名的泉州脫穎而出,成為萬眾矚目的對外貿易城市。“漲海聲中萬國商”的鼎盛景象里,是中外思想的碰撞與交融,演化出泉州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觀,涌現出一批璀璨奪目的思想家,我們熟悉的李贄便是泉州人,而蔡清堪稱明代泉州理學的代表性人物。

走在泉州古城狀元街上,行至街尾可以看到一座牌坊,坊柱上書有對聯“清紫葵羅鐘間氣,蒙存淺達有遺書”,這原是清代泉州探花黃貽楫為北京泉州會館題撰的,上聯贊美了泉州清源山、紫帽山等四座名山的鐘靈毓秀,下聯則是對泉州人文薈萃的贊譽。“蒙存淺達”指的是四位泉籍名家寫的四本理學經典著作,即蔡清的《易經蒙引》、林希元的《易經存疑》、陳琛的《四書淺說》、蘇浚的《四書達說》。林希元、陳琛、蘇浚都是在蔡清的影響下開始研究理學的,蔡清的理學成就可見一斑。

在蔡清的倡導和影響下,林希元、陳琛、蘇浚、郭惟賢等人在泉州名剎開元寺集結,研究《易》學,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由此創建了“清源學派”。在這群學者的不斷努力下,泉州的文教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泉州理學“蔚然成一家言”,來自閩南的聲音闡釋和傳播著當時的主流學說,影響甚至擴展到全國。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所著《閩書》記載,“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晉江。”

蔡清篤信“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而他踐行“利天下”的理想,更多是通過著書育人實現的。蔡清為人清靜淡泊,在他近二十年的從政生涯中,所到之處必講理學,以至于追隨者眾多,“官轍所至,隨杖履者數百人”。蔡清秉持著先育人后求學的理念,認為“學宜養正性,持正行。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一個人應當如此學習——培育正直的品行,做一個端正的人,要虛心求教、投入鉆研,書本上學到的圣賢之道,要能夠結合自己的情況深入檢視,要能夠運用于實際。

蔡清在泉州的理學遺跡眾多,在泉州西街裴巷口西側,有一座“蒙引樓”,這是蔡清著《易經蒙引》的地方,明代在鐘樓附近還立有“理學名臣”的牌坊,即為褒揚蔡清對理學的貢獻而立……部分遺跡在歷史洗禮中已蕩然無存,但仍清晰地留存在老照片中,蔡清的故事也依然留存在泉州百姓的口耳相傳中。

在教書育人之外,蔡清一生清廉。“廉則威生,清風先人”,這是蔡清在《廉生威銘》中對如何為官的思考。在他看來,只有廉潔從政才能在百姓心中樹立威望,政令施行也會因此更加暢通,為政若不廉,即使才華橫溢、地位顯赫,終將身敗名裂。

蔡清十分推崇賈誼和諸葛亮的正直,在江西任職時,寧王朱宸濠過生日,屬下均穿朝服來賀壽,只有蔡清一個人穿著便服,旁人問起來,他直言不諱,說要與朝廷禮儀有所區別。每逢初一、十五,寧王的屬下都要先拜朱宸濠,次日才拜孔子,蔡清卻堅持先拜孔子。蔡清的端正耿直使得朱宸濠對其不滿,當眾嘲笑蔡清不會作詩,蔡清說:“某平生于人無私”,巧用“私”與“詩”的諧音予以反擊。面對社會不良風氣,蔡清敢于直言,體現了他激濁揚清的愿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往往虛懷若谷,樂于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告老歸家養病后,蔡清仍堅持在泉州的水陸寺講學,許多有志于學的民眾,不懼路途遙遠,紛紛前來聽他講課。蔡清對學生一視同仁,不收貧困學生的學費,甚至提供膳食、冬衣。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續藏書》中描述蔡清“明經篤學,氣清色明,外簡而內辨”,短短幾個字囊括了蔡清清簡而豐滿的一生。走出文莊蔡公祠,背后的古榕依然在風中挺拔傲立,恰如蔡清的思想,在傳承弘揚中賡續。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