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李彬
西漢劉向在《說苑·政理》里講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戰國時期,魏文侯派西門豹去管理鄴地,臨行前叮囑他要“全功、成名、布義”。西門豹問怎樣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廣施仁義?魏文侯叮囑他要多親力親為,不要輕信傳聞:“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調查到的真實,自己調查到的不如親自去做更為準確。
西門豹到了鄴地后,深入百姓當中了解情況,“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鄴地的真實情況。同時,他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渠,使大片土地成為良田,鄴地很快就民富兵強。可見,葡萄甜不甜,只有親口嘗一嘗才有體味;事情真不真,只有親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更何況有時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一次,孔子看到學生顏回從剛煮好的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吃飯時孔子旁敲側擊地說:“剛才我睡午覺做夢,夢見先君。飯要先餉先君,而后才輪到自己吃。”顏回知道老師是在批評他的行為,于是解釋:“剛才有炭灰飄進鍋里,把米飯丟掉太可惜,我就抓來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時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見,凡事不能只相信親耳聽、親眼看,還應親自察、親手做,這樣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誤判。
人生萬事須自為。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日后,司馬遷成功運用之前游歷探訪、實地考察所獲資料,將口傳史料與文字史料相印證,補其缺,糾其錯,賦予了《史記》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用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身上十分合適。酈道元在注釋《水經》這部地理著作時,憑借的不僅僅是已有的文字資料,更多的是不辭辛苦地實地踏查。他在《水經注》中說:“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
即便如此,受歷史條件和時空限制,《水經注》中對一些地名由來的注解可能仍有不實之處。蘇軾的《石鐘山記》開篇說道,《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對于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因“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而得名的解釋,蘇軾持懷疑態度。他說:“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于是,他便乘船實地考察。隨后發現,在石鐘山腳下,有許多石頭的洞穴和裂縫,水波涌進后激蕩撞擊便產生聲音;且水流中央有塊大石頭,石上有許多窟窿,中間是空的,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別的聲音。兩種聲音相互共鳴、應和,合成響亮厚重的鐘鼓之聲。蘇軾認為這才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
就此而論,并非苛求古人,而是啟示自己,實踐出真知、實踐無止境。很多事情,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去實踐來得可靠。只有堅持知行合一、躬身實踐,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實踐,進而在實踐中學到真知、體悟真諦、增長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