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永流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4-01-06 11:00

前些年,在江西上饒集中營憑吊革命烈士時,就記住了李子芳的名字。后來,來到位于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子英村的李子芳紀念館,目睹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對李子芳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增添了對這位革命戰士的崇敬之情。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永寧鎮岑兜村(今子英村),幼年失怙,在家鄉隨三個姐姐艱難度日。14歲時,為謀求生計,他隨鄉親到海外謀生。其間,李子芳閱讀了一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開始探索革命真理。1927年春,國內大革命的高潮給海外華僑以極大鼓舞,當年秋天,17歲的李子芳決定回國。

李子芳的姐姐李淑銘在《痛憶胞弟李子芳》一文中回憶,李子芳回國時曾說,中國再窮再弱也是中國人的祖國,俗話說“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窮”,凡是有志氣的中國人都應該為她爭氣立志,讓她振興崛起。樸素無華的語言中,飽含著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

回國后,李子芳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到泉州郊外法江小學以教書作掩護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傳播革命思想,指導學生成立自治會并出版會刊《竹芽》。革命活動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注意,他輾轉于惠安、同安、安溪、廈門等地,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李子芳輾轉參加了紅軍。1933年4月,李子芳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經歷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鍛煉和考驗,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者。李子芳后來參加了長征,抵達陜北后,他被任命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

“七七事變”后,李子芳調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為新四軍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論在行軍途中,還是部隊駐地整訓,他都不顧疲勞,到一線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那時,他的職務雖高,卻沒有秘書,也沒有警衛員,吃睡在連隊,行軍自己背背包,打仗卻總是沖鋒在前。開國上將葉飛曾回憶道:“在我的印象中,他特別能吃苦,表現特別突出,以身作則、平易近人,給我印象很深。”

在生死考驗面前,他大義凜然。皖南事變爆發時,李子芳剛做完手術,身體尚未痊愈,只能由擔架抬著走。組織上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想讓他先撤退。他堅定地說:“同志們都在前面戰斗流血,我怎么能只身撤退呢?我是組織部長,應該和部隊在一起。”他堅持留下,在組織突圍戰斗中不幸被俘,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

在獄中,李子芳繼續堅持戰斗,帶領難友們一邊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一邊制定獄中斗爭方針和策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毫不動搖革命信念;面對敵人搞歪理邪說的“理論戰”,他義正辭嚴予以批駁。他在給組織的思想匯報中這樣寫道:“敵人要我‘自新’,就是要當他們的走狗,這絕對辦不到。要命有一條,至死不投降。”1942年4月,李子芳被敵人殺害于石底監獄,年僅32歲。

“鐵軍戰士不彎腰,豈能怕死去求饒。人生百年終一死,留得青山上云霄。鐵軍戰士不發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李子芳在獄中寫下的這首就義詩,詮釋了他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氣節。(作者: 向賢彪 王平

【責任編輯:周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