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整頓以來,福建省紀委監委將全省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建設列入鞏固提升10個特色品牌類項目,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和省紀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部署,針對村級小微權力運行不規范、基層監督質效不高等問題,創新信息化監督手段,應用“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臺”架構,建設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建立的微信群、網格群,發揮直聯群眾、便捷易用的優勢,按照“村村有群、自愿入群”模式,連接管理全省所有村居的4萬多個微信群,近1000萬群眾入群參與,管住“微權力”、遏制“微腐敗”,提升基層監督、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圖為福建省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管理后臺。
曬權力,讓村級事務在陽光下運行
“我們村共有39間店面、套房,除4間作為村部辦公室自用外,其余的全部對外出租,每年租金收入77.39萬元……”近日,建寧縣濉溪鎮水南村報賬員在小微權力監督微信群里通過直播向村民介紹村集體資產情況,此舉引得村民紛紛點贊,也讓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公開、透明。
為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省紀委監委創新村級事務公開機制,將發展黨員、“三資”管理、工程建設、宅基地審批、低保戶評定等群眾關心關注的村級事務,放在微信群里公開,變“墻上貼”為“掌中曬”,群眾足不出戶、指尖一點就能看到,隨時表達意見、提出疑問、舉報違規違紀違法問題。
借助微信的即時功能,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推動村級資產資源處置、工程招投標等在微信群在線直播,用直觀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小微權力運行全過程。
據統計,平臺運行以來,全省共開展微信群直播10萬余場。
圖為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新鋪社區使用小微權力監督群公開直播集體資產競標招租,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小微權力監督。
村級集體“三資”不公開、選擇性公開是基層的“常見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省紀委監委試點推行“未公開不審批”機制,村級財務支出、資產資源處置、工程建設、涉民利益事項等須提前在微信群公示,群眾無異議后才能報支、報批,推動村級事務從動議、決策、執行到結果全鏈條公開。同時,督促各地制定村務公開細則,明確公開的內容標準、時間節點等,一改過去村務公開不規范甚至流于形式的情況,讓村干部“傻瓜式”操作,讓群眾看得懂。
“平臺運行以來,全省公開村務、財務、‘三資’等信息165萬多條,群眾評論、閱讀、點贊數達6800多萬次。”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把監督融入基層治理之中,村干部履職更加透明,群眾質疑少了、信任多了,干部“包袱”也就輕了。
解民憂,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村干部每日駐群值班、鄉鎮紀檢監察干部巡群、村民在群里暢所欲言……省紀委監委著力構建“群眾有事群里說、有意見村里辦、有阻力紀委來推動”的互動監督模式,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群眾可以通過文字、語音留言、隨手拍等方式求助、咨詢或提出建議,也可通過微信群里嵌入的小程序錄入問題,平臺還支持匿名反映,讓大家反映訴求‘有門路’、無顧慮、方便快捷。”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有關負責同志介紹道。
圖為龍巖市新羅區紀檢監察干部與群眾“面對面”介紹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使用方法,邀請群眾加入“群聊”,讓家鄉事“掌上知”。
日前,石獅市某小區居民在小微權力監督微信群內反映“一人欠繳水費,全小區強制停水”,石獅市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啟動供水改造工程,落實“一戶一表”,一次性解決了困擾小區500多戶群眾的用水問題。同時,舉一反三將老舊小區二次供水改造問題納入專項整治,讓更多群眾受益。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長效化整治,市、縣兩級紀委監委可通過管理后臺,從群眾急難愁盼中梳理反映強烈的問題,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提升。
“群眾在微信群里反映的困難及訴求,值班村干部第一時間跟進、回復、解決,村級無法解決的,通過逐級上報到鄉鎮和上級部門,市縣鄉村四級分級負責、分類處置,按時限辦理,辦理結果及時反饋并接受群眾評價。”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受理、分辦、反饋、問效的工作閉環,推動急難愁盼自下而上、快速高效解決,將問題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事事有著落、有回音,讓群眾想看就能看、想說就能說、想辦就能辦。
平臺運行以來,全省共收到民生訴求17.2萬余件,已辦結17萬余件,辦結率達98%以上,其中約9成在5天內辦結,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
督責任,將公開曬權、服務群眾的責任落下去
省紀委監委小微權力清單指導目錄下發后,多地陸續召開了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聯席會議,對用熱用活用好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再動員再部署。各級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定位,壓實各級黨組織、職能部門的主體責任,推動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我們督促職能部門按照黨務、村務、項目、民生資金等6大類,結合地方實際和特點,梳理劃定村級組織在履行‘三資’管理、工程采購、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紅線’。”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全省已有92個縣(市、區、開發區、投資區)在平臺上公布了村級小微權力事項“一縣一清單”。
圖為福清市紀檢監察干部詳細介紹平臺操作流程,引導群眾通過平臺反映問題。
隨著民政部門將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發布到小微權力監督微信群,陸續收到不少群眾未知曉、未申領的反映。晉江市紀委監委督促民政部門對全市27000多名殘疾人進行核查比對,新增符合補貼對象708人次、核減不符合對象74人次。
各級紀委監委運用“1+X”監督機制將部門責任“具體化”,發揮財政、農業、民政等涉農職能部門的監管作用,分領域開展線上督查,共同強化對村級小微權力運行的常態監督。同時,廓清群眾訴求辦理的業務邊界,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加強部門間協同協作,實現快速分辦轉辦、提質增效。各級紀檢監察干部通過管理后臺,實時巡查村級事務是否“應公開盡公開”,監督跟進群眾訴求辦理的全過程,對履職不到位的,及時提醒督辦。
促作風,及時查糾基層不正之風和“微腐敗”
此前,安溪縣龍門鎮紀檢監察干部在日常巡群中,發現某村群眾對該村公開的公路硬化工程項目支出發票提出質疑。“明明公路尚未硬化,怎么會有支出情況?”經實地核實,發現該村“兩委”干部以偽造項目的方式套取資金違規報支費用。最終,涉事村干部蔡某某因在村集體資金管理中不正確履職,違反工作紀律,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安溪縣紀委監委結合“紀檢監察干部訪民情”活動,建立線上巡群、線下督查聯動工作機制,根據線上巡群情況,定期組織人員對公開不到位、群眾質疑較多的村(社區)進行實地督查,并從中收集問題線索。
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的建立為基層監督提供了廣泛的信息來源,解決了基層紀委“事多人少”、腳力不足的難題。基層紀檢監察干部不再等上級轉辦或群眾舉報,而是通過日常巡群,變坐等信訪為主動察訪,從群眾原汁原味的評論、吐槽、牢騷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從家長里短聊天、長期未解決的訴求中,挖掘背后的不作為慢作為、懶政怠政和“微腐敗”。
圖為莆田市城廂區紀委監委定期對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上的群眾訴求進行研判分析,深挖徹查背后的腐敗和作風問題。
漳浦縣紀委監委在分析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數據時,發現共有31條群眾訴求反映農村宅基地申請政策不了解、辦理時限長等問題,縣紀委監委推動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將該問題納入整改整治問題清單,進一步健全審批流程監管機制,提升審批服務效率,確保審批辦理件“動態清零”。
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上線后,不少基層紀檢監察干部表示,借助平臺的信息化分析,能夠有效提煉反映集中的人和事,有助于迅速捕捉有價值的問題線索,線上察看村情村務,下鄉走訪時就更能抓住重點、靶向監督。
隨著鄉鎮紀檢監察干部、村級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廉情監督員等紛紛加入群聊,基層監督網進一步織密織牢,基層干部時刻感受到監督的存在,村務要公開,訴求要辦理,群眾在看,紀委也在看,倒逼基層干部作風轉實,謹慎用權、公正做事,實現小微權力運行看得見、群眾急難愁盼辦得好、深惡痛絕的微腐敗抓得住。
“我們將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架起黨群溝通橋梁的實踐抓手,推動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和深惡痛絕的問題,達到曬權力、解民憂、督責任、促作風的效果。”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將按照抓規范、強監督、促治理的思路,綜合考慮進度、速度和可承受程度,一步一個臺階穩步推進,從“有”到“優”、由“量”向“質”提升,確保群眾積極參與、村干部自覺接受、紀檢監察干部用好用活,打造我省做強基層監督的基礎性平臺。
供稿丨省教育整頓辦、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
文字丨謝榮昆、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