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家庭,我們家似乎沒有什么規規矩矩的家風家訓,只有憨厚老實的父母經常在我們耳邊嘮叨:做人要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樂于助人、尊老愛幼之類的話。時間長了,也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若說家風,就想起了母親,母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雖從未進過學堂,然而平時話語不多的母親卻是我們家的主心骨,對我們家、對我們姐弟三個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小時候,放學一回到家,看著母親忙前忙后,就幫母親生火做飯。想著生火嘛,就是要柴多吧,就在整個灶膛塞了許多柴火,嘴巴使勁地往里面吹風,卻總是只冒煙不見火苗,不大一會兒就把自己弄成了大花臉,更把整個廚房弄得煙霧繚繞,母親走過來笑著說:“傻孩子,人心要忠,火心要空!”母親從柴火堆里拿起一個木桿,往灶膛里柴火中間輕輕一挑,再吹一下風,火苗一下就竄出來了,而且越燒越旺。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火心要空”的意思,原來下面架空的柴火才更容易燃燒。我問母親:“那‘人心要忠’是什么意思啊?”母親說:“人心要忠就是說為人處世要忠誠守信,堂堂正正,不能弄虛作假,偷奸耍滑。你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長大后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如言家訓,“要清廉正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貪百姓一分一厘。”這是我的父親經常說的,他一生也是這么做的。父親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當過民辦教師,因工作能干肯干,被組織“重用”,走上學區領導崗位,一干就是十幾年。
父親在任期間,是出了名的“死腦筋”,不管對誰,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碗水端平,講原則講規矩,從不收受賄賂、優親厚友。不少有“小心思”的人埋怨爸爸不懂“人情世故”。有一次,一個家庭條件較好的人想“送禮”辦點私事,他知道依父親的行事風格,不僅不會收下,還會給上一堂“政治課”,所以就趁著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把“禮品”偷偷放在家里,僥幸試試。在那年代這“禮品”可是“稀罕”東西,但是不出意料,那“禮品”還是完璧歸趙。不僅如此,性情耿直的父親,還把送禮人訓斥了一頓。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始終記著父母的話。上學期間,聽父母的話,認真學習,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參加工作后,我記著父母的話,兢兢業業努力工作,與同事們以誠相待。加入黨組織后,我更是牢記父母的話,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時刻鞭策自己做一名忠于黨組織的合格黨員。從小學教師到城市管理到市場監管再到鄉鎮行政,無論身居何職、身處何地,“用心用力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讓領導放心、同事稱心、鄰里舒心。
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的我,也逐漸讀懂了父母的言傳身教,理解了父母的嘔心瀝血和苦口婆心。一次周末帶六歲二寶去超市購物,買了好多東西回家,到家后我倆習慣性的核對結賬小票,發現一包玩具卡牌沒有付款,我下意識地問孩子:“寶寶,收銀員肯定是忘記給這個卡牌掃碼了,怎么辦呢?”只見他歪著腦袋很認真地思考一會兒回答:“爸爸,我們還是回去一趟吧,不然,那個阿姨肯定得受批評了,你不是經常說不能占人家便宜嗎?”孩子稚嫩的話讓我欣喜不已,我忽然意識到:也許這就是“家風”的傳承吧!
大姐大哥長大后生活雖然平平淡淡,卻也沒有忘記父母的教誨,無論是做生意、工作、與人相處,都能以誠待人,踏實做事。幾十年過去了,良好的家風讓我們全家人不僅自己過得安心踏實,同時也因此收獲了親戚朋友、左右鄰舍的信任和贊譽,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嘉獎,母親2014年被翔云鎮政府評為“好婆婆”, 我的小家庭2023年被泉州市婦女聯合會評為“泉州市最美家庭”。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一天天的變老了,但是那些樸素的話語卻常常在我耳邊響起,雖然是簡單的小嘮叨,卻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我堅信,這良好的家風一定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照亮我們這個家,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指引我們乃至后輩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下去。
作者:王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