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產業規模超1400億元 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 北斗應用駛上快車道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3-11-06 08:52

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近日在湖南株洲舉行,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北斗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400億元,北斗行業應用不斷深化,與多種應用形成深度融合態勢。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成為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自正式開通以來,“北斗”逐步從天邊走到人們的身邊,與各類新興技術進行強強聯合,實現跨領域、跨行業、跨區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北斗+”“+北斗”為農業、工業制造、交通、氣象等領域賦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從“天邊”到“身邊”

北斗成為千家萬戶生活中的好幫手

江蘇省太倉市市民周女士十多年來一直乘公交車上下班,過去,等公交對于她來說是最難熬的一件事。由于不知道公交車什么時候到,為了不遲到,她每天都要很早出門。等車期間,她一步都不敢離開公交車站牌,生怕錯過車。但最近幾年,她發現公交車站變得智能起來:“候車亭上會顯示公交車還有幾站到達,手機點開太倉公交微信小程序,隨時隨地都能查看距離各個站點最近的公交車還有多久到。我出門前可以算好時間掐著點坐車,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傻等了。”

這種便捷的體驗,得益于太倉市公交車輛的衛星定位系統升級改造,借助北斗定位技術,管理方可以實時獲取每一輛公交車的位置信息,從而實現對公交車的精確調度和管理。通過對公交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實現交通規劃和資源配置的優化。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公交車的運行效率,給乘客帶來便捷的服務,同時還提升了公交車行駛的安全性。太倉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公交車連接的北斗系統中內置有緊急報警功能,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或意外危險,駕駛員可以通過按鈕觸發該功能,將位置信息發送到控制中心,救援人員就能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救援。此外,北斗系統還可以對車輛的行駛速度進行實時監控,防止超速行駛等違法行為的發生,進一步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交通領域是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聯系最直接的領域,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極其普遍的領域。不僅僅是公交車,近年來,北斗在交通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從陸地上的公交車、共享單車、高鐵到水上的遠洋運輸、內河航運,再到天上的航路導航……北斗讓出行變得更加安全便捷。

除了交通領域,農業領域也開始攜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大批無人農機、智慧農業平臺讓種田變成一件輕松的事。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的一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農機設備,讓農場“耕種收”的質量和效率得到顯著提高。農戶只需要把無人收割機開到田里,打開開關,它就能按照設置好的路線自動進行收割,不僅瞄得精準、行得筆直而且收得干凈利索。農戶只需坐在屋內,通過手機就能查看收割進度和作業面積。

而在浙江省江山市,融合了北斗、Wi-Fi、基站“三合一”定位技術的“智慧地圖”應用,讓當地的順豐快遞能夠更加精準快速地實現海量貨物的識別分類,同時還能更科學快捷地進行快遞員調度以及包裹配送。順豐快遞員吳浩明表示,之前送快遞靠的是經驗,很容易出錯,如今有了依托北斗的智慧地圖應用,送快遞的準確率接近99%。

事實上,如今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能看到北斗的影子。從最直觀的表現來看,北斗已成為人們日常所使用的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的標準配置。看似遠在天邊的北斗,實際上已近在咫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科學家曹沖認為,我們原來是只推廣北斗應用的技術,用來定位、導航。而如今,“+北斗”讓北斗的能力變成各行各業也可以應用的能力。

《2023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我國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的總銷量約3.76億臺/套,其中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64億部。交通運輸領域已累計推廣應用各類北斗終端超過810萬臺/套,移動通信領域已有近330萬座4G和5G基站應用北斗授時,農業領域已累計推廣應用各類北斗終端近160萬臺/套。

特色功能化解傳統難題

北斗助力工業企業“智改數轉”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焦作千業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谷堆后水泥灰巖礦(以下簡稱千業礦山)是“國家級綠色礦山”,在這里,北斗高精度定位融合5G網絡和車聯網技術,打造出一座綠色、高效、安全的礦山。據千業礦山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礦山作業區大約需要幾十個工人,而如今,現場只需要六七個維護人員,其余的工人只需坐在操控室里,通過電腦遠程操作智能鉆機、智能挖機和純電無人礦卡作業即可,極大提高了礦區人員作業的安全性,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工業是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近年來,中國的工業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生產制造日益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這其中,北斗等新興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在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表示,工信部將積極拓展北斗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應用,助力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培育“北斗+”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能源行業也是北斗應用較為廣泛的行業。以石油化工領域為例,中國石化西北油田順北油氣田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由于所處的位置偏僻,無線傳輸網絡和有線傳輸網絡無法覆蓋,導致油氣井場的數據難以實時回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西北油田在國內首次研發了北斗三號短報文井場數據傳輸系統。據了解,北斗系統有一項特色功能,就是短報文通信,這種通信不受地域環境限制,可以直接通過衛星信號進行雙向信息傳遞,在傳統數據傳輸方式行不通的情況下,有效解決了油田的信息傳輸問題。

而在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依靠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新型巡檢設備讓公司的巡檢效率大大提升。據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新型設備能夠提前錄入巡檢路線,一旦出現漏檢,機器就會立刻發出提醒,在巡檢設備上,工作人員還能清楚地看到隱患圖片、位置等信息。

事實上,近年來,“北斗”逐步在我國油田勘探、鉆采、煉化、儲運等各種業務領域得到應用,為“數字中國石油”建設添磚加瓦。去年,中國石油北斗運營服務中心融合各項新技術,搭建完成了油氣行業唯一一個覆蓋全國的“北斗高精度網”——中國石油北斗高精度網。該網絡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實時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和事后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為石油化工企業的眾多生產環節提供位置數據支撐。比如,在油氣勘探環節,該網絡可以為工作人員提供精準智能導航;在成品油銷售環節,該網絡可以實現對油庫和油罐的動態監管,實時監測儲存中的各項安全數據。

不僅是“指路星”還是“守護星”

北斗在防災減災中大顯身手

清晨,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黃岐國家中心漁港內,一艘艘漁船正在準備揚帆出海,碼頭上,到處是忙碌的船員和船主。

大海上的天氣瞬息萬變,風險系數極高。對于這些常年在大海上討生活的人來說,出海最怕遇到的,就是風浪或者惡劣天氣。為了確保船員們的安全,近年來,福州市連江、倉山、馬尾等地的8000多艘鄉鎮船舶陸續安裝了北斗三號船載終端,均接入了鄉鎮船舶管理平臺。船員一旦遇到險境,只需按下報警鍵,終端就會自動發送位置信息給管理平臺。同時,該終端還可以實時監測船只設備的電池電量、航行狀態等數據,如發生設備異常等情況,會自動將相關數據發送到監管平臺,第一時間實施海上救助。

防災減災是近年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國內從事北斗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福信富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方立表示,北斗是一個通信、導航、授時一體化的大系統,“北斗+智慧海洋”“北斗+智慧應急”等防災減災產品,是北斗應用最為典型和突出的領域。當北斗高精度定位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便形成了高精度導航定位、授時、大容量短報文、地殼形變監測等眾多優勢,可以對各類災害風險進行超前感知、智能預警和精準防控。

福建省泉州市洪水預警報中心是全國水利系統首批北斗三號衛星短報文民用用戶。據泉州市洪水預警報中心副主任傅承琦介紹,北斗衛星通信系統具有信號覆蓋范圍廣、無通信盲區等優點,可以將水情、雨情的實時信息傳輸至省、市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和水工程調度指揮中心,在應對特大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夏天,第5號臺風“杜蘇芮”強勢登陸福建省泉州市,當地因此迎來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達到250毫米。當時,由于超強臺風和特大暴雨,泉州市泉港、惠安、南安片區的超短波信道的中繼站和GPRS信道的移動基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導致兩個信道水雨情數據傳輸出現較大面積延遲、丟包等問題,但當地的50個北斗衛星野外站點卻沒有受到影響,依舊實時、穩定、準確地傳輸著“水位”和“雨量”等重要數據,為全市防汛調度指揮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傅承琦表示,2012年起,泉州市洪水預警報中心在超短波、GPRS信道作為水雨情監測系統通信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以北斗二號衛星短報文通信,將其作為第三信道。目前泉州市北斗衛星通信信道系統有1個中心站、50個遙測站,站點基本覆蓋泉州地區的大中型水庫、重要河段、暴雨區等。“我們還計劃在2023年到2026年之間,將現有北斗水雨情監測系統由北斗二號衛星通信升級到北斗三號衛星通信,實現定位精度、原子鐘性能和信號強度等的全方位提升。目前,我們已經完成10個重要站點的升級改造,并投入試運行。”傅承琦表示。

事實上,除了防汛等方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大壩等重大工程安全監測、森林火災防范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北斗”不僅僅是“指路星”,更是“守護星”。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