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是紀檢監察機關與生俱來的政治基因,是紀檢監察干部最鮮明的政治品格。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10位委員,有8位英勇犧牲,無一人叛黨投敵,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對黨絕對忠誠。本書以人物小傳形式,記述首屆中央監委10位委員的生平事跡,展現他們在生死考驗的抉擇前,如何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王荷波同志是中國工人中覺悟最早奮斗最力的一人。……他是中國共產黨中一個最努力的黨員和領袖。……王荷波同志是中國革命的工人領袖之模范……”192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刊載的《悼王荷波及其他十八同志》一文這樣評價王荷波。
王荷波,1882年5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2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中共早期優秀領導人之一,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和杰出領導人,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的首任主席。
王荷波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兩年私塾。1901年,19歲的王荷波背井離鄉,去江蘇江陰投靠在水師魚雷營任管帶的姨父,在營中做水兵。1916年夏,王荷波輾轉考入南京津浦鐵路浦鎮機廠當鉗工。在這里,他與工友的妹妹高一德結婚;也是從這里開始,他的命運跟中國革命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在浦鎮機廠,王荷波多次領導工人反抗外國資本家和工頭的壓迫,為工人爭取權益。1921年3月,王荷波積極發動工人,組建浦鎮機廠工會,并當選為會長。他帶領工人建造浴室、興辦夜校等;他嚴于律己,辦事公正,工會的每一筆賬目都記得一清二楚,并定期向會員公布,受到了工友們由衷地信賴和愛戴。王荷波40歲生日時,工人們送他一塊大紅匾,匾上有“品重柱石”四個大字。品重柱石,這確實是王荷波心系工運一往無前的寫照,這種忠貞不渝的政治品格、勇于擔當的革命精神貫穿于他革命生涯的始終。
1921年年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負責人羅章龍到浦鎮組織工人運動時,不幸被北洋政府“交通系”軍閥抓捕。王荷波聞訊后率眾工友將其營救出來,從此他和中共北方黨組織取得了聯系。1922年春,王荷波率浦鎮機車廠工會加入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1922年6月,經羅章龍介紹,王荷波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
王荷波曾到北京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的工作,在這里他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他常去北京大學二院“亢慕義齋”,與進步師生、工人們研討工運問題,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書籍。隨著斗爭的進一步發展,王荷波成了津浦鐵路總工會籌備組的負責人,為了組建浦口、徐州、濟南、天津等站的鐵路工會,他冒著被捕的危險在津浦鐵路南北奔波。
1924年5月,王荷波受黨的委派,和李大釗、羅章龍、劉清揚等組成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并在會上作了關于中國工人運動的報告;王荷波同羅章龍、姚佐唐還一起應邀參加了赤色職工國際大會。回國后,王荷波學習蘇聯經驗,在上海組織起紅色救濟會,發動社會各界為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捐助財物,幫助罷工失業工人,救濟為革命被捕、遇難者的家屬。
當選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后,王荷波立即投入到中央監委的領導工作中。1927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第13次會議,此次會議最后一項議題是討論“開除黨籍問題”,而討論的決定是“由組織部通知監委開會”。此時,距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剛剛20天。黨中央的決議表明,王荷波領導的中央監察委員會一成立即開始履行其工作職責。
根據《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關于“在全國代表大會及省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的規定,湖北、滿洲、四川等省相繼成立監察委員會。1927年6月4日,中央組織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議,“(湖北)省委監委由恩來調一飛去做”,此時距《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的發布僅僅差3天。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在漢口辦公,王荷波亦在漢口,作為中共五大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監察委員會,湖北省監察委員會的組建及監督執紀工作的開展,得到了以王荷波為首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指導。
蔣介石、汪精衛等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后,為挽救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三教街召開緊急會議(后稱“八七會議”),王荷波、楊匏安以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對白色恐怖環境下黨的紀檢監察工作,這次會議通過的《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作出了嚴格規定:“嚴守黨的紀律尤其為秘密黨之必要條件”;“黨的一切決議、調遣等,每個黨員應當絕對服從,不論其地位如何都應如此”;“凡破壞紀律者,都應從嚴懲辦”。要求各省黨委和省監委要對黨內不可靠分子與可疑分子進行審查,如果有違反黨的紀律的要進行處理,停止職務或開除黨籍。王荷波為加強白色恐怖環境下黨的紀檢監察制度建設,為挽救黨的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八七會議上,王荷波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8月11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由王荷波、蔡和森、彭述之、張昆弟、劉伯莊組成,王荷波任書記,蔡和森為秘書長,挑起了領導順直、山東、滿洲、山西及內蒙地區黨組織的北方局工作的重擔。10月18日,王荷波與北方局軍委書記段百川、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王盡臣等人正在北京法政大學第一院開會,研究應對時局的對策。由于叛徒出賣,王荷波等人被捕入獄。
王荷波起初只用假名和敵人周旋,后來被叛徒指認,但他絲毫沒有泄露黨的機密,任憑敵人施盡酷刑,他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他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有空閑就與獄友們談論革命的勝利,深信共產主義在中國一定能夠實現。在遇難前夕,王荷波拜托一位可能出獄的難友,對黨組織提出他唯一的請求:“對我的子女加強革命教育,繼承我的革命遺志,千萬別走和我相反的道路!”
1927年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等十八位同志被押往安定門外箭樓旁。面對兇惡的敵人,王荷波大聲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世界革命萬歲!”等口號。敵人驚慌失措,迅即朝他們開槍,王荷波等壯烈犧牲。
1949年北京解放不久,在周恩來總理的提議下,決定尋找王荷波等烈士的遺骸并重新安葬。經北京市組織力量多方探查,根據偽京師警察廳檔案找到的原始記錄,終于在北京安定門外箭樓旁挖掘出王荷波等烈士的遺骸。1949年12月11日,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北京市委等聯合組成的王荷波等十八烈士移葬委員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移葬儀式,周恩來總理親臨主祭。當時,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墓區還未建成,王荷波等人是公墓安葬的第一批烈士。
(本文摘自:《首屆中央監委委員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