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傳承有道。在“李漁杯”首屆全國清廉戲曲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即將開幕之際,我們特別邀請到5位嘉賓,一起來聽前輩戲骨青年新秀聊戲曲話清廉。
姜朝皋
當代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被譽為當代中國戲曲編劇十八顆不老松之一。編創《貴人遺香》《胡風漢月》《夢斷婺江》《長劍魂》《血路芳華》《唐廷樞》《詹天佑》《七彩畬鄉》《馬寅初》《胡雪巖》《鐵血紅顏》《碧血黃花》等各類劇作50余部,分別在全國各地京、評、贛、晉、婺、越、粵、川、漢、秦腔、采茶、亂彈、花鼓、歌舞等多個劇種院團上演。作品多次榮獲文華大獎、文華劇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編劇獎和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等。
分享
“在金華創新性推出清廉戲曲展演,以戲曲的藝術形式寓教于樂,對當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促進國家繁榮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我要向主辦方致敬!”當代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姜朝皋是此次活動的評委之一,評看完參賽劇目后,他連連點贊:“參評作品都很優秀,可名額有限,優中選優屬實不易。”
他總結了一番,認為本次活動選送的作品有四大特質:內容廣泛、思想深刻,短小精悍、以小見大,創排便捷、節約成本,順應時代、啟迪觀眾。
這些參評作品以廉為題,故事類型豐富,有的不畏權勢、嚴懲貪腐,有的嚴格律己、廉政為民,也有深入基層與貪腐斗智斗勇。“雖然大多以歷史題材或紅色題材為原型,但每部劇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意義。”
同時,參評劇目均將時間控制在10多分鐘,這既適應現代社會觀眾的審美需求,也有利于在抖音等短視頻廣泛傳播。“小戲雖然不像大戲那般在舞美、音效各方面投入高額經費,但從演出效果方面就能看出劇團的精益求精。”姜朝皋說,反腐倡廉是時代的需要,用戲曲的藝術形式予以展現,可看性很強,受眾喜聞樂見,其現實意義和價值也就不言而喻。
金不換
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曾三登央視春晚,豫劇牛派丑角藝術傳人,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第13、14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品《七品芝麻官》《七品知縣賣紅薯》《芝麻官下江南》《大石巖》等,代表影視作品《草根秀才》《憨憨公子扳倒爹》《姜太公走淇河》《五巖山》等。
分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能取得今天的藝術成就,金不換經歷了很多磨煉。他飾演的“芝麻官”深受觀眾喜愛。“戲曲丑角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耍扇子、豎辮子、轉佛珠、扔靴子等,以夸張的表現手法刻畫喜劇人物形象。牛得草先生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我。從牛得草先生身上,我也學到了謙和、樂于奉獻的高貴品質。”
深耕戲曲40多年,金不換一直關注著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從《七品芝麻官》到現在,金不換唱的每一出戲始終都不離廉政的主題。他始終堅信戲劇作品是最樸實的文化宣傳。“芝麻官這個戲我已經拍了五部之多,從20世紀80年代恢復演出到現在,群眾依然百看不厭。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為什么百看不厭,就是因為廉政為官、剛直不阿的清官形象已經深深植入百姓人心。”而此次展演活動的“清廉”主題,意在用戲曲教化于人,正能量滿滿,體現出主辦方的責任擔當。“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而戲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劇種匯演,讓大家看到了百花齊放的戲曲大中國。”
金不換對于能夠參加這樣的展演活動,他深感光榮,倍加珍惜。這是他第一次到金華,“我帶著廉政戲投石問路,也想借此機會到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學習參觀,把好經驗帶回家鄉,相互促進。”
曾靜萍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77級梨園戲傳承人,工旦行,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被表彰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宣部 “德藝雙馨”先進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優秀專家、國務院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曾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角獎等重要獎項。曾導演、主演過多部梨園戲。
分享
戰國著名隱士陳仲子,被同時代的孟子稱為“齊之巨擘”。梨園戲此次帶來的匯演劇目就是《陳仲子》的一折。
《陳仲子》生動演繹了他素慕貞廉、向往高潔的故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有第一次看梨園戲的觀眾稱,《陳仲子》講廉潔,但極其高古、不俗,充滿了對人性的懷疑和質問;舞美調度簡潔大氣,層層推進的劇情表現出陳仲子這個人對“理想”近乎偏執的追求和維護。
“很感謝主辦方看到陳仲子這個戲的質感,認可我們劇團的演出。”曾靜萍說,《陳仲子》是個好戲,每場都好,且表達的不止于清廉。
曾靜萍認為,人性本就應當清廉,尤其官員。“如果心中不清,再大的法則也沒用。”而清廉是善行的其中一點,好作品不應只表達一個點,弘揚人性真善美才是全方位的。
她還說,文藝創作,作品不該只是適應新時代精神,而是應該走在前面、想在前面,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戢東
生于1988年10月4日,湖北省黃梅縣人。2011進入潛山市黃梅戲劇團擔任演員一職,常演小生、老生。主演《紅絲錯》《春江月》《女駙馬》《秦香蓮》《三看御妹》等傳統大戲,《縣令陳廉》《鳳凰坡》《包公治水》《榴花不開盼哥回》等原創大戲,以及《戲牡丹》《十八里相送》《鬧花燈》《當官難》等傳統小戲。曾榮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最佳新人獎、“2012年安徽省小戲折子戲調演”表演一等獎、2013年黃梅戲十一展演優秀表演獎、2014年第四屆“黃梅之星”青年演員電視大賽“黃梅之星”、2015年第七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優秀表演獎、2022年中國黃河流域戲劇紅梅大賽表演二等獎、2023年新時代黃梅戲“十大新苗”。
分享
“做官要不忘朝廷戒律,不忘黎民疾苦,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要勤政為民、廉政濟世。”“四知箴言傳千年,汩汩流淌如清泉。萬古不朽駐心田,清白流芳在人間。”戢東說,自古以來,廉政方面的歷史人物不少,相關的傳統戲曲也有不少,比如包公。這已是他第二次參演廉政劇目,此前還曾演過《縣令陳廉》。“比起普通的人物,廉政官身的刻畫要更注重心理呈現,且行容應更嚴肅、板正。”
此次演出的新編小戲《清泉》,唱詞優美、曲調悠揚,將楊震用“四知”拒金的故事娓娓道來,教育黨員干部要公正廉潔不謀私利。與耳提面命、諄諄告誡相比,戲曲的形式更生動親和,易于被黨員干部和群眾接受、喜愛。
“這是我第一次到金華演出,十分期待。”戢東說,展演對他們這樣的青年演員,是很好的一次交流機會,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李烜宇
國家三級演員,工老生,師承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朱元昊,2012年拜師上海京劇院麒派名家陳少云先生學習麒派藝術,現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演員。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青年英才。曾榮獲第2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主角獎榜首、浙江省第十四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2022“新松計劃”浙江省青年戲曲演員大賽金獎。主演《信仰的味道》參加由中宣部、文旅部主辦的2020新年戲曲晚會。代表劇目:《紅燈記》《鄭義門》《信仰的味道》《忠義九江》《古城會》等。
分享
在李烜宇看來,“廉”是從政之基、成事之本,“廉”是傳統戲曲永恒提倡的主題之一。“清廉”的直臣名士也一直是老百姓的歌頌對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包公。“而優秀的品行培養離不開優秀家風的熏陶,我們這次演的題材就是基于有著‘江南第一家’之稱的浦江鄭義門改編的小戲《清凈家風》。”李烜宇說,家庭的“家”亦是國家的“家”,以點帶面,清廉家風,形成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為社會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線、營造清正廉潔的環境。
戲曲人唱響“清廉”之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每個戲曲人的職責擔當。文藝工作者是人們靈魂的工程師,就應該努力創作更多符合人民需求、反映時代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引領昂揚正氣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