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省委改革辦在全省范圍組織評選出了2022年福建省10個改革品牌、15個改革試點成果,其中省紀委監委的“點題整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被評為改革品牌之一。
2021年以來,福建省紀委監委在“小切口”“項目化”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完善侵害群眾利益問題的治理機制,創新開展“點題整治”工作。2023年,省紀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圍繞著力提升“點題整治”質效,部署在“宣傳、監督、效果”等方面持續發力。人民日報刊文“‘點題整治’,把煩心事辦成暖心事”。
羅源縣紀檢監察干部在碧里鄉牛澳村海上漁排向群眾了解村集體“三資”管理有關情況。
改革背景
黨中央交給紀檢監察機關的重大政治任務。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惦念于心、反復強調做好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要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讓群眾在反腐“拍蠅”中增強獲得感。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強調,要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紀檢監察機關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把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擺到更加突出位置,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要把群眾“憂心的事”當作始終“牽掛的事”,從群眾訴求的“小問題”中把握“大政治”,以推動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日常監督發現,有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沒有貼近民生實際,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群眾還不解渴,獲得感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群眾所急所想所盼了解不深入、掌握不清楚,工作沒有針對性。為此,省紀委監委探索開展“點題整治”,讓群眾點題,找準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有力舉措。2021年,全黨上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結合實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切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省紀委監委堅決抓好貫徹落實,立足職能職責,將“點題整治”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載體,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分地域分領域分層級分階段推進“點題整治”常態化長效化,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監督效能。
霞浦縣紀委監委干部聚焦困難群眾“漏保”“漏救”問題開展“點題整治”,綜合運用自查自糾、實地查看、不定期檢查等方式督促推動問題整改。
創新做法
“點題整治”按照“群眾點題、部門答題、紀委監督、社會評價”的總體思路,通過項目化推進、流程化運作、清單化管理,深入糾治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漠視損害群眾利益問題。
堅持理念革新,“靶向式”開展群眾選題
深化“知”“督”“促”工作機制,突出群眾主體、站位群眾視角,通過線上征集和線下收集相結合、集中征題和常態選題相促進,建立健全“收集—匯總—研判”常態化點題流程。
01廣泛征集群眾訴求
2021年通過線上線下共收集2903條選題建議。2022年重點拓寬線下渠道,深挖巡視巡察、信訪舉報、鄉鎮紀委下沉監督等監督資源,并與網信辦、效能辦、12345便民熱線等無縫對接。2023年,再次開展線上公開征集,共收集2612條選題建議。
02匯總建立項目庫
按照教育醫療、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等十大領域,分析共性訴求,研究責任部門、政策依據等,形成“項目庫”。
03聯合會商研判選題
通過征求意見、上門走訪、聯合會商等方式,2021年擬定18個省級層面選題,市、縣兩級自選拓展95個項目。2022年著力探索多部門、多層級、多方人員共同會商研判機制,確保定題更科學,確定省級選題16個。
漳平市紀委監委與職能部門建立信息共享、聯合監督等協作機制,持續鞏固“點題整治”臟亂差店家入駐外賣平臺工作成果。
堅持流程再造,“要素式”壓實部門責任
立足紀檢監察機關職責,堅持“嚴、準、實、穩”要求,聚焦“主體、目標、措施、進度”四要素,推動職能部門扛起主體責任,形成“選準切口—制定方案—主動公開—跟蹤問效”的答題閉環。
01選準整治切口
與職能部門充分溝通研究,精選整治“小切口”,使項目“可操作、可整治、可見效、可評估”。
02制定整治方案
定主體,根據選題內容確定牽頭部門,并由其研提配合部門組成,綁定責任“共同體”;定目標,合理設定預期成果、定量定性指標,讓整治結果可檢驗、可評判、可感知;定措施,圍繞整治目標細化舉措,逐項分解任務,責任到崗到人;定進度,分階段、分重點、分步驟推進,掐準時間答題“交卷”。
03主動對外公開
在媒體上公開整治方案,并推動牽頭部門圍繞“整治目標、整治內容、整治安排、監督方式”等制作“點題整治·一圖讀懂”,方便群眾直觀了解。
04強化跟蹤問效
由牽頭部門按月排出階段性工作目標,紀委監委黨風室逐月匯總進展情況、點評通報,形成“項目進度督辦表”,做到實時掌握、動態糾偏,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堅持格局重構,“貫通式”整合各類監督
立足“監督的再監督”,深化運用“1+X”監督機制,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同,變紀委“一家”監督為“大家”合力監督。
01紀委專責監督引領
省紀委監委先后召開工作推進會、專題會議25場,不定期實施紀委點評專項、牽頭部門點評參與單位“雙點評”。2022年將“點題整治”納入“一季度一主題”政治監督,發現194個問題,既抄送省直相關職能部門又反饋市縣黨委政府,實行對賬銷號、動態清零,形成上下聯動、層層推進格局。組織對“整治物業公司侵占業主公共收益、收入及分配不公開”等2個項目開展“點穴式”督導,通報監督發現問題,約談牽頭單位分管領導,并對責任人員進行追責問責。龍巖市紀委監委通過看項目比進度、看作風比服務、看民意比成效,建立起“領題問效”機制。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3661起,處理5333人。
02部門職能監督跟進
建立牽頭部門統籌協調、配合部門積極跟進的部門協作機制,責任單位“抓本級、帶系統”形成全省“一盤棋”。整治期間,職能部門受理群眾訴求30709條、辦結29089條,出臺省級規章制度98項,各級完善制度960項。
03各類監督有機貫通
聚焦激活媒體監督、群眾監督、人大監督等外部監督力量,創新開展“廳說福建·‘點題整治’系列談”“走進‘點題整治’”“我眼中的‘點題整治’”等系列活動,確保熱度不減、聲勢不降。
福安市紀委監委聚焦城區公共空間停車場問題,組織紀檢監察干部下沉一線開展監督檢查,督促職能部門履職盡責。
堅持效果導向,“交互式”做實社會評價
堅持“滿意不滿意”群眾說了算,“如何進一步深化整治”也是群眾說了算,不斷拓展評價主體、創新評價形式、規范評價流程,形成“集中整治—群眾評價—反饋深化—再次評價”往復促進的格局。
01全過程“實時評”
整治前公布整治目標,整治后曬出“成果清單”“制度清單”,過程中動態發布整治進展,設置群眾留言窗口,接受群眾監督評價,省級層面共辦理群眾反映訴求和問題線索1261條、辦結1226件。2022年度成果公布的閱讀量達11.5萬、超19.5萬人參與監督評價。
02第三方“專業評”
委托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對項目整治成效開展測評,讓群眾“閱卷”“打分”。2021年省級項目滿意率為96.35%、支持率為95.80%,2022年省級項目滿意率為96.89%、支持率為95.90%。
03全方位“綜合評”
按照“部門評、分級評、現場看、集中審、綜合議”流程,2022年對18個項目逐一評估,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約監察員、省委改革辦等行業領域專家實地察訪、集中評審,共收集評估意見1252條、新增項目建議59條,明確3項“可結題完成”、15項“需深化推進”、1項新增,形成新的“15+1”題庫,使評價結果得到有效運用。2023年對16個項目開展綜合評價,進一步拓展主體、實化標準、細化流程,征集評價意見2065條、新增項目建議63條。
主要成效
經過兩年多不懈努力,“點題整治”著力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聚焦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持續發力,既固化成果又防止反彈,監督治理效能得到充分彰顯。
01減輕了群眾負擔
如,推動全省240家公立醫院接入省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平臺,累計互認檢查檢驗項目1.84億項次,節約檢查費用86.3億元。
02維護了群眾利益
如,為施工單位追討工程款21.2億元、1.4萬名農民工追發工資待遇1.54億元。整治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收回被侵占集體資金資產2.77億元、土地等資源性資產2.48萬畝。打擊“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據”專項行動,查處涉嫌欺詐騙保案件94例,累計追回2399.84萬元(含醫保基金)。
永安市紀委監委將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合同不規范等問題列為“點題整治”重點項目,深入排查風險隱患,推進“三資”管理規范化。
03守護了群眾安全
如,聚焦食品生產環節“兩超一非”、兒童化妝品非法添加、臟亂差店家入駐外賣平臺等問題,開展大排查大整治。整治城區夜間噪聲擾民問題,在2021年信訪投訴量同比下降29.6%的基礎上,2022年同比下降14%。
04提升了公共服務
如,推行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2+N”模式(2項基本服務+N類拓展服務)全覆蓋,參與學生381.34萬人,城區開展“2+3”(2項基本服務+3類拓展服務)及以上課后服務模式的學校1683所,占比94.92%。聚焦解決城市“停車難”,新增停車場296個、凈增加停車泊位6.15萬個。為解決邊遠地區和特殊人群“看病難”問題,組織有中高級職稱醫師2.4萬人次下基層服務群眾20.9萬人次,省屬醫院巡診服務群眾850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