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悠悠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發(fā)布時間:2023-03-25 15:45

作者: 黃彩蓮

三月是閩南的雨季,好似江南撐著油紙傘的姑娘,輕緩而悠長,綿密而細膩,落入古厝,落入天井,落入河畔——耳邊忽聞裊裊南音,這晉人先祖的遺風和唐代大曲的雅韻完美融合,在古鎮(zhèn)的上空回響。縹緲的樂曲中,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棵老槐樹下,看老陳抱著琵琶,瞇縫著雙眼,陶醉地吟唱著南曲。

一件洗舊的棉布背心,套在黝黑清瘦的身軀上,寬大的褲管里支棱著兩條弱不禁風的腿,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老陳,那時他身體還硬朗,笑起來腮幫子會往里凹陷。因為清瘦,所以目光更顯得凝神且篤定。

老陳打小就喜歡南音,常常光腳踩著青石板去村頭槐樹下聽南曲,聽得如癡如醉,直到藝人們收攤他才緩過神來。他說就是喜歡這淺唱低吟的回響,耐人尋味。因為常去“光顧”,藝人們早已認出這癡迷南音的小客人,便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喜歡南音嗎?改天過來,我教你”。但當時的他家境窘困,連學都沒上完,哪敢談及學音樂藝術呢?為了打消自己學習南音的念想,他漸漸減少了去聽南音的次數,守在家里幫家人干活。但那悠長的曲調總在村落上空回蕩,也在老陳的心里縈繞著。

這呢喃的音律在老陳的心里一響就是幾十年。老陳學習南音時已年過半百,他笑吟吟地對我說:“年輕時忙于生計,無暇學習藝術,現(xiàn)在退休了,可以拾起自己的夢想了。”雙鬢斑白的老陳開始拜師學藝。眼花看不清音譜時,就先把譜子一點點背下來,手指在細如針絲的琴弦上撥弄著,時常練習到深更半夜,槐樹下的老屋里總能傳來老陳吟唱的南曲,徐緩而延綿。

老陳學得認真,很快便可以手執(zhí)琵琶在槐樹下給老幼婦孺表演了。樹下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漸漸有家長牽著自己家的娃娃上門拜師,老陳一聽有人要學習南音,笑得合不攏嘴,他不敢怠慢,邊買書和影碟努力進修,邊給娃娃們開課。“有些孩子家庭不寬裕,我就讓他們免費來學。這些樂器和服裝都是我自己買的,大家愿意學習這門古老的藝術我就很高興了。”老陳邊說邊撫摸著依偎在琴架上的琵琶,“我就想著給孩子們再添兩把琵琶”。

老陳免費教學的事在鎮(zhèn)里傳開了,越來越多的孩子擠進了他的學習班。有孩子半途輟學的,老陳焦急地踩著自行車到家里去了解情況,鼓勵孩子把南音學習下去。曾有一個頗有天賦的孩子被家長“停了學”,老陳往返數次到家里勸學,最終把孩子帶回了學堂。為了給孩子們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他就帶著孩子們在村戲臺、小區(qū)門口做義演,一聲響板,稚嫩的嗓音里傳出悠長的南曲,引得路人駐足稱贊。

這一教就是十幾年,老陳的學徒已有上百名,很多孩子已經考上大學,讀的也是南音專業(yè)。說到這里,老陳臉上不自覺地漾起一抹紅暈,那一定是他最自豪的事。

沒想到那年,一向健康的老陳被確診為癌癥晚期。得知消息后,我趕忙去探望。看著本就單薄,又暴瘦40斤的他躺在病榻上,我心痛不已。老陳艱難地張開雙眼,看到是我來了,慢慢露出笑容。我緊握著老陳干癟的雙手,將臉貼近他,只聽到他虛弱地說:“那些學到一半的孩子沒人教,就會荒廢了!”他最惦念的還是他的學生,是他割舍不下的南音。

如今,槐樹下已不見老陳吟唱南曲的身影,但在這個鎮(zhèn)上,會拉二胡、彈琵琶、吹洞簫、唱南曲的人越來越多了……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