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3-03-15 09:53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喻大偉

“七一勛章”頒授前的介紹視頻中,一位老人獨唱俄語《國際歌》的片段,感動了無數人,她就是瞿秋白之女瞿獨伊。一個人可以為信仰奉獻什么?瞿秋白用年輕的生命書寫了答案,瞿獨伊也在一生的革命工作中續寫了答卷。她賡續紅色基因,追隨著父親的腳步,追尋著父輩的信仰,始終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這是“七一勛章”頒授時對瞿獨伊的描述,也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堅貞不屈,直面牢獄與戰爭的磨煉。1941年,瞿獨伊與母親楊之華回國途經新疆時,被當地軍閥盛世才逮捕。“跟反動派要一直斗爭”,這是瞿獨伊的答案,也是刻骨銘心的傳承。深陷囹圄四年多,瞿獨伊與同志們一道,與敵人展開了堅決的斗爭。敵人策反楊之華等黨員未果,就盯上了年紀最小的瞿獨伊。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瞿獨伊獨自面對敵人的審訊時也從未有過一絲動搖。敵人看她年齡小,誘惑說可以放了她,給她安排一份好工作。瞿獨伊像母親一樣挺直了腰,堅定地回答說:“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產主義!我決不單獨出獄,決不會為你們工作,我們無罪!”1946年,集體獲救抵達延安后,瞿獨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四年苦難的牢獄生活,瞿獨伊不僅經受住了敵人的威逼利誘,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兢兢業業,一生投身祖國新聞事業。1950年3月,瞿獨伊夫婦被派往莫斯科籌建新華社記者站,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國外建立的第一個新聞機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面對簡陋的條件,為了中國海外新聞事業的積極拓展,兩人任勞任怨,身兼數職,他們既是記者、通訊員,又是譯電員、抄寫員、打字員、翻譯,甚至還是會計、大師傅、采買員。有一次,瞿獨伊夫婦去拜訪蘇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不巧遇上大雨,抵達時已是渾身濕透。新聞司司長得知他們既沒有車子,也沒有通訊員時,十分意外。瞿獨伊解釋說:“中國目前把一切力量都放在建設上。”克服諸多艱辛,他們發回無數篇高質量的新聞報道,為中國打開了一扇看向世界的新窗口。

淡泊名利,傳承優良家風。工作中成績斐然,生活上艱苦樸素,瞿獨伊雖是革命先烈后代,但一直嚴于律己,從不搞特殊化,從未向組織提出過職務和待遇上的要求。定薪時,她主動減薪,記者站所用的收音機、照相機等都是自費購置。新華社改制之后,瞿獨伊認為“國家正處于困難之際,個人不愿占用國家過多公共資源”,自請降低職稱以減少勞動報酬,“工資能維持基本生活即可。”所得的稿費,絕大部分也都作為黨費上交。布沙發、木書架、塑料暖壺……這是瞿獨伊退休后的家中裝飾和布置,艱苦奮斗、節儉樸素的品質,她保持了一輩子。

丹心百年,從未改變。“信仰這個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為這個美好的社會奮斗。”瞿獨伊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先烈的求索,后輩的追隨,老去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信仰。廣大黨員干部應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革命傳統,賡續紅色基因,清清白白做人,勤勤勉勉工作,奮力書寫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壯美篇章。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