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所思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3-01-11 09:29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密州的一個中秋夜晚,蘇軾雙眼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陡然發出一句千古之問,問這青天,問這明月,究竟出現于何時?有此疑問的不僅是蘇軾,還有很多詩人,他們用不同的妙句書寫著中國人的哲思與意蘊。

說起問天問月詩,最著名的篇目當推屈原的《天問》,他對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諸多事物現象發問,一共問了170余個問題,“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天在哪里與地交會?黃道為何十二等分?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在天如何陳列?“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月亮有著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對月亮有何好處,玉兔能常在其腹中?這密集排列的問句令人目不暇接,不禁驚嘆屈原深邃的觀察力和綺麗的想象力,他不僅對一些傳統觀念敢于大膽懷疑,還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中天懸著一輪明月,像黑夜中的眼睛,給了多少人心靈的撫慰,又讓多少人心向往之。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張若虛以一支清麗之筆,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遐思冥想,仿佛想探究宇宙的奧秘,誰是最初見到月亮的人?月亮又是哪一年與人相遇的呢?身處一個闊大浩渺的空間之中,人會感到孤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萬古如斯,人雖然也世世代代無窮無盡,只是已非今夜之我了,但反過來想,生命盡管是有限的,但通過生生不息的延續,似乎也實現了如明月般的無限。詩人有片刻人生苦短的感傷,更有著與明月共存相看的熱愛。

李白也是極愛明月的,而明月也似乎總是偏憐他許多。“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詩人對浩瀚的宇宙心生困惑不解,他不知后世會有航天器能抵達月亮,只是覺得月亮高不可測卻又若即若離,要不然,為何我到哪里月亮就跟著我到哪里呢?這種相對運動造成的錯覺滋養了李白的詩意,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人接著想追問月的來處與歸處,“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罷了,有些提問不需答案,時光如水,幸有明月相伴,“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莫負韶華,且珍惜當下,將月光釀成的酒一飲而盡吧。

宋代詞人辛棄疾有一首別出心裁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他對月亮既感好奇,又疑惑許多關于月亮的說法。辛棄疾開門見山,在小序中交代背景,這是一首模仿屈原《天問》的送月詞。“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遙遠的什么地方去了?繼而問,難道說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嗎?這一問石破天驚,差點悟出了月球繞著地球轉的原理。“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詞人對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產生了懷疑,而且好奇月亮到底是怎么運行的,月亮沒有繩子系住,為何能有規律地運行?“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有人說月落后會經過海底,如果確是如此,長鯨不會觸破玉殿瓊樓嗎?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辦呢?“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即便順利渡過大海,圓月為何會變成彎月呢?這首詞讓我們看到豪氣干云的辛棄疾,也對自然有著細致的觀察和嚴肅的思考。

中華兒女對月亮與浩渺無窮的天空的追尋永不止歇。今天,“天問”“嫦娥”“玉兔”“北斗”“天宮”等一個個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名字穿梭在天地之間,這是當代中國人用科學探索宇宙的壯舉,是向未來發出的浪漫信號。(王影)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