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螢光小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2-12-07 09:57

“町畽鹿場,熠燿宵行。”初讀《詩經·國風》,就被古代勞動人民唱述的螢火蟲閃閃飛行之狀所感染。每到夜幕降臨,螢火蟲與滿月、草木結伴出現,似灑落人間的星,唯美悅目。

古人稱螢火蟲為夜光、即炤、景天、據火、宵燭等,昆蟲學家法布爾形容它是“滿月里落下的銀輝”,古希臘人稱它為“提著燈籠的人”。

我常回老家尋賞螢火,坐于螢光漫舞的竹林間,看它們忽明忽暗、時高時低,確信它們體內蘊蓄著五千年的文明之火。這平均壽命僅5天的螢火蟲,用短暫的綻放照耀了漫長的夏夜,照亮了作家們的創作靈感。

時間回溯到唐代,李白的《詠螢火》令人印象深刻:“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邊星。”天愈黑,螢火愈明,其雨打不滅、風吹不熄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健康向上、陽光率真的少年李白呼之欲出。

虞世南的《詠螢》則給人以有益的啟示:“的歷流光小,飄飖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小小螢火蟲,似乎微不足道,但它頑強地在暗夜發光,勇敢、輕靈地游弋于天地之間,執著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寫此詩時,虞世南為弘文館學士,他“志性抗烈”,筆下的螢火,不只是一只小小飛蟲,而是有著雄心壯志、胸懷不凡的剛毅之士,是作者剛強忠直、胸懷不凡的人格象征。

月下微光,樹中流星,不熱不燃,無煙無臭。古人認為螢火蟲生于腐草之間,卻“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晉書·車胤傳》記載:“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夜讀,后人把書房稱作“螢窗”,隱喻苦讀不輟,亦砥礪世人像螢火蟲那樣努力發光,自強不息。

夜之螢,雖照不了方圓之地,卻亦能映照自身行止。唐代詩人駱賓王在《螢火賦》中寫道:“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同至人之無跡,懷明義以應時。”螢火蟲攜光華而自照,一身光明,一生光明,如有德之君子、無跡之至人,心中有尺,言行有度。這是在警示人們明人不做暗事,君子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螢火蟲總以光華示人。魯迅曾贊頌它:“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實,這正如魯迅自己,執筆為刀槍,逆風吶喊。

著名詞作家瞿琮在給志愿者創作的《螢火蟲》里,演繹著它的精神:“如果我不能成為一顆星星,在孔雀藍的天宇上放光;如果我不能成為一粒鉆石,在天鵝絨的背襯下閃亮。啊,我愿是一只螢火蟲,在漆黑的曠野里飛翔;啊,我愿是一只螢火蟲,帶給夜行人一點光亮。”

談到創作這首歌曲的初衷時,瞿老表示,“我是一個老人,現在的光可能很微弱,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只螢火蟲,只要愿意發光,就能夠給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一點幫助,給夜帶來一盞盞閃閃游動的燈,去照亮每個有困難的人、需要幫助的人。”

當一只螢火蟲遇到另一只螢火蟲,它們聚成“燈塔”“火炬”,就能給人們指引方向,送去光明。

忽想起泰戈爾的詩句:“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陳白云)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