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大國之間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愈發凸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做出的戰略抉擇。
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再次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于我國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堅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堅定自信,勇于創新,把握科技發展主動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科技力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現實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戰略謀劃,體現了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的科學分析和對新發展階段的精準把握。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技自立自強對于維護國家戰略利益、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緊迫性。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度推進,正在重構全球科技創新格局。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環境,需要我們全方位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尤其要加快解決“卡脖子”技術攻關,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未來發展的新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并乘勢而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入了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已邁上了新臺階,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為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承載力達到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發展面臨著諸多壓力。對此,我們必須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主創新,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鑄就科技發展穩固根基,為國家發展贏得主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
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創新水平獲得了巨大飛躍。2021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已躍升至第12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已增長到了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穩居世界第2位;科技類人力資源總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球首位。同時,我國在5G通信、載人航天、超級計算、高速鐵路、新一代核電技術等領域均處在世界前列。一系列科技創新成就表明,我國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已經有了質的突破和系統能力的提升,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科技創新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仍不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仍需優化,創新生態還需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治理仍然需要進一步改善等。我們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實現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我們必須堅定科技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創新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乎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其關鍵在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循環流轉和產業的關聯暢通,解決技術瓶頸與“卡脖子”問題,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必須把科技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高端制造和前沿科技領域形成自主可控的創新鏈、完整的產業鏈和暢通的供應鏈。
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動力與必由之路。一方面,只有強化科技支撐,以自主創新打通循環的痛點、堵點,才能提升供給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成果轉化,確保國內大循環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和安全。另一方面,只有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才能有效應對全球科技挑戰,打破國際創新要素流動壁壘,以高端技術創新搶占國際前沿技術產品市場,形成我國新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建立公平、開放、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機制,真正融入國際大循環并獲得主動地位。
深刻認識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需要我們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堅持改革和發展雙輪驅動,找到適合我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高效發展之路,盡快實現創新強國的偉大目標,尤其要強調以下幾點。其一,堅定不移地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升科技原創水平。我國雖然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是,基礎研究投入比例仍低,基礎科研的氛圍還需要優化。其二,加大人才培養體系的系統性改革。創新型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所在。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大力培養國家戰略科技人才,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強化科技人才支持,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建立科學人才評價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和創新中心。其三,改革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設高效的現代院所組織管理體系,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體系,明確創新主體的邊界,激勵微觀創新主體攻堅克難,向縱深發展,爭做高質量的科研。其四,繼續優化技術創新生態體系。要完善以法治為基礎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家敢闖敢干、創新創業精神,并促進形成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體系,讓科技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等科創資源環環相扣、互聯互通,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產業創新聚集發展。其五,堅持開放合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要善于運用全球科創資源,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影響力,構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格局。
(吳金希 李坤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本文刊登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年8月4日理論周刊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