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的“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理論地位的新界定。“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這一全新的重大判斷既具有歷史厚重感,又具有現實寬廣度。我們要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的生成邏輯。
第一個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重要的載體和源泉。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但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離不開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更離不開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步,是從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中提煉出反映歷史本質和規律、事關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即“時代課題”。作為極具理論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及時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著力解決了不同時代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馬克思對我國古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革命口號有過敏銳的觀察。他說,‘中國社會主義之于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母體、深深熔鑄于中國精神的沃土,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文化結合上的創新發展,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理論創新的精神文化成果,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發展的思想理論成果。
第二個邏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演進邏輯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與其他世界文明及民族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具有持久性、不間斷性和累積性。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髓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凝結為中國精神。中國精神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中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中華文化是中國精神的根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夢想和追求,牢牢把握中國精神的發展軌跡。
首先,中國的古籍文獻內容博大精深。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有著豐富歷史文獻資料且文字和文明沒有間斷的國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自從《隋書·經籍志》以來,歷代學者大都將文獻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典籍。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三套大型叢書,就收錄古代典籍文獻1.5萬多種。我國漢文典籍加上少數民族文字典籍,總量達到50萬種,是中華民族存世典籍的基本家底。
其次,中華文化數千年來與其他文化并行發展。百花齊放滿園春,世界的本質就是多樣互補,異彩紛呈才成就多彩世界。中華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中華文化蘊含著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從未被其他文化同化或成為某種文化的附庸。《尚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是一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思想體系,其中的“協和萬邦”引申到今天,就是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再次,中華文化包容性強,有利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異而源遠流長,因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因推陳出新而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這種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文化,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生動展現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嶄新面貌。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發掘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精髓要義,使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更具理論活力、更添現實意義、更顯中國底色。
第三個邏輯:新時代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結和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的最新實踐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創新發展理念,并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創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發展的新篇章。
在創新發展中激發中華文化創新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元素,呈現出多種“新態”,既包含“革故鼎新”的成分,更有“返本開新”的樣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指出了事物自身在發展歷程中遇到困厄與瓶頸之時所應遵循的求變態度,經由求變方能破除事物發展的阻礙,方為長遠之道。在新時代,傳統文化要煥發出新的光華,就要著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必須加強文化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發展方式創新。不斷釋放文化新需求,創造文化新供給,推動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拓展文化發展和傳播的空間。
在協調發展中推動中華文化均衡發展。在悠久的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和合”作為協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方式,是化解沖突與矛盾、實現調和或融合狀態的價值向導與準則。在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和其他領域建設協調發展。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文化建設更要注重自身的協調發展,著力解決文化發展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
在綠色發展中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同學派從自身的立場出發,闡發了樸素的“天”與“人”合一的關系以及對自然環境所應恪守的基本準繩。孔子將“仁”的理念融入到看待自然的方式之中。莊子則竭力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融合狀態。新時代的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文化的浸潤與支撐。要把綠色文化發展的成效與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結合起來,順應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新期待,大力實施綠色惠民工程,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在開放發展中提高中華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中華文化是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的文化。歷史上,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其他文明的優點,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與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中國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兼收并蓄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積極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們應該具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在協調發展中實現中華文化共建共享。“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作為中國先人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代表著先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先秦諸子百家都曾暢想過美好的大同圖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唯有做好文化共享,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得以傳承和發揚,實現文化自信。
(王克修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本文刊登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年7月21日理論周刊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