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語中,“毛烏素”意為“壞水”“寸草不生之地”。石光銀出生在陜西省定邊縣原海子梁鄉,緊鄰毛烏素沙漠。他一生都在同沙漠、同貧困作斗爭,帶領這里祖祖輩輩受風沙侵害、被貧瘠土地所困的鄉親們,創造了治沙奇跡,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與貧瘠的命運抗爭,為人民的幸福而戰,是這位基層共產黨員對初心使命的詮釋。
堅忍不拔,敢向沙漠要田糧。“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治沙。”這是石光銀踐行了40多年的誓言。從1968年帶領群眾苦戰3年,在不毛之地種活了樹林,到1984年帶頭響應個人承包治沙,再到1988年戰勝治理難度最大的狼窩沙,幾十年如一日,石光銀造林治沙的腳步從沒停下,他帶領鄉親們先后治理了25萬畝荒沙地,硬是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出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年年出成績,堅持創輝煌,石光銀帶領群眾數十年行之以漸、持之以恒,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
拼搏奉獻,黨員就要吃苦在前。“不治沙就拔不掉窮根子。我是黨員,必須站出來給大家做個樣!”石光銀從決定治沙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在沙窩窩里吃苦奮斗一輩子的打算。為了籌措買樹苗的錢,他賣掉了家里的幾十只羊和1頭騾子,還四處借貸。為了方便治沙,他舉家搬遷到了風沙最大的四大號村,帶領7家農戶一頭扎進茫茫荒漠。樹種到哪里,人就住到哪里。一捆捆樹苗全靠人背,一走就是幾里地;吃的是風吹干的黃饃,喝的是沙坑里的渾水。不畏艱險、敢于犧牲,石光銀苦干實干、不屈不撓,展現了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
知重負重,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治沙最終是為了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這是石光銀一直以來的心愿和奮斗目標。石光銀牢牢扎在了毛烏素大沙漠里,帶領鄉親們造林固沙5萬多畝,植樹5300多萬株。如今治沙公司年產值達1億多元,純收入上百萬元,極大提高了鄉親們的生活水平。曾經的沙窩窩變成了“金餑餑”,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大家治沙造林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治沙與致富形成良性循環。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石光銀帶領鄉親們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建功立業,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
人進沙退,點點綠洲連成片;歲月流轉,治沙英雄已暮年。如今,年過古稀的石光銀仍堅守在治沙一線,他的治沙故事還在繼續。堅持離不開永不言棄的毅力,離不開一往無前的奮斗。黨員干部要學習石光銀的品格風范,拿出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進狀態,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精神,在應對風險挑戰、克服工作困難、解決矛盾問題中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