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抗疫情 | 我在封控區(八)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 發布時間:2022-04-14 23:52

疫情突發以來,廣大紀檢監察干部積極投身泉州疫情防控工作,沖在前,沉下去,起早貪黑既督又戰,不知疲倦的身影活躍在此次疫情防控的一線上……

點滴微光,可成星海。他們從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做起,化為一段段難以忘卻的經歷,努力詮釋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吳鴻榮(右)對物資進行消毒

吳鴻榮 市委巡察組副組長

“大家都是巡察干部,在抗疫一線既要發揮正能量,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展現巡察干部的責任和擔當!”在巡察機構下沉池店鎮抗疫工作隊臨時黨支部會議上,作為支部副書記,我為我們一起下沉的“戰友們”加油鼓勁。

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作為工作組里的“老大哥”,我更要當好“排頭兵”,和年輕的干部一起,下沉城中村、小區一線協助做好入戶核酸采集、維持現場秩序、宣傳引導、搬運物資等工作。春寒料峭伴著春雨綿綿,深夜12點核酸采集指令一下達,我與組員們沖鋒在前,配合物業管理人員迅速投入到核酸采集現場,貼一米線、搭操作臺、引導居民排隊等工作一一不落下。有一次,持續入戶核酸采集近10小時,眼鏡和面罩上的水珠模糊了視線。“老吳,你如果身體吃不消,先撤下來休息吧,身體要緊!”工作組組長王團結在電話中關心地說道,但是我堅定地回答,“既然要做,就做到底,完成任務再撤!”

接到開展“清街、掃樓、補網”專項行動的指示后,雖已是深夜,我們還是立即趕赴包片小區,在物業辦公室簡單碰頭分工后,就奔赴街道店鋪開展行動。“你好,麻煩你們把八閩健康碼打開,我們要再次核實你們核酸檢測情況”“你們店里還有住其他人嗎”……為確保萬無一失,我們再次一間間排查。第二天一早,又會同物業摸排小區空置樓房、單元,通過業主微信群推送、上門入戶核實、物業裝修備案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包片小區、商鋪核酸檢測情況開展交叉比對,分析入戶調查人數、參加核酸檢測人數、隔離返回人數,排查漏檢人員。

“大家加把勁,要把年幼、年老等特殊人群摸到位、查清楚,底數摸清才能心中有數。”通過一遍遍細致扎實的摸底排查工作,很快便協助小區建立了小區居住人數、應檢未檢人員、特殊人群等人員信息臺賬。

在“清街、掃樓、補網”行動過程中,我看到有些外來務工人員滯留店鋪中,生活物資較為緊缺,便帶上物資再次逐戶走訪慰問,一邊詳細了解外來務工人員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情況,一邊細心傾聽群眾的需求,宣傳引導防疫政策,做好安撫工作。

舍小家為大家,我們下沉干部為了大家抗擊疫情,也是為了保護小家的安全,大家好小家才會好。

李輝龍入戶核查人員信息

李輝龍 市委巡察辦一級科員

“您好,我是小區防疫工作人員,為了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確保核酸檢測應檢盡檢,我們要向您核實幾個情況……”

連日來,我們工作隊開展“清街、掃樓、補網”專項行動,興發同志和我趕赴掛鉤下沉的某小區,組織物業工作人員結合前幾次核酸檢測采集數據情況、原先摸底人員臺賬信息等預先開始排查,大家忙忙碌碌到翌日凌晨2點多,休息一會,天蒙蒙亮,我們馬不停蹄來到小區,打印好300多份入戶核查信息登記表,同物業工作人員逐門逐戶走訪摸底,將“清街、掃樓、補網”專項行動要求嚴格落實到位,確保新一輪核酸檢測中做到應檢盡檢、不漏一人。

“這兩天我們的摸底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們還是要再落實、再梳理一下,看看是否還有不足的地方。”4月11日,興發同志和我一大早來到小區。

“我們可以將巡察‘回頭看’的工作方式運用到摸底排查當中,也來開展一次摸底排查‘回頭看’。”我建議道。“這個想法非常好!”興發同志同意我的想法。隨后,我們來到物業辦公室,調閱了小區房屋、店面的登記資料,并組織物業工作人員,逐一電話回訪核查比對。

“房子還沒裝修,沒入住……”“我們一家人都回老家了,現在都沒住在小區……” 當天,我們4人總共撥打近900通電話,對60余名未聯系到的業主采取上門再核實,確保核實到位。

每次入戶前,我都會穿上“大白”,這讓我不禁想起電影《超能陸戰隊》里的“大白”,它也為守護群眾的健康而努力,雖然我不是醫護“大白”,但我也愿“超能”守護這座城。

修春博送完物資,脫下“大白”后衣服已濕透。

修春博 駐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紀檢監察組一級科員

晨光微亮,望著遠處,兩年前下沉駐村抗疫的片段浮現在我腦海中:2020年,我作為一名志愿者,在領隊國聯同志的帶領下,與市紀委監委的同事順利完成駐村抗疫工作。

兩年后,同樣的領隊、同樣的志愿者身份,同樣的紀檢監察“戰友”,我由督導組轉戰到了潯美社區參與抗疫。

“國聯領隊,我們又一起抗疫了。”3月24日,我接到通知,到潯美社區向洪國聯領隊報到,工作隊已于20日下沉到一線,領隊向我簡要介紹了社區的基本情況,安排我參加第五網格組的工作。當時,小組已經開始一天的工作,我馬上放下行李,穿好防護服,參加到入戶核酸采集工作。“你好,請出示核酸采樣二維碼”“這些東西我來推”……隔著面罩我看到了隊友們疲憊卻堅定的眼神,大家各司其職、交流簡短、配合默契,忙碌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組長,我正式報到”,轉眼就到了晚上9點,大家終于陸續忙完手頭的事情,我才正式向工作組組長蘇德陽報到。

有駐村抗疫的經驗,我很快熟練各項工作。4月2日,我們小組組織人員隔離轉移。“春博,你負責核對轉移人員的身份,嚴格控制每車乘坐人數,還要注意盡量把一家人安排在一輛車里。”工作開始前,蘇德陽組長事無巨細地叮囑著我們。凌晨1點,我們四個人分工有序,核實轉移人員身份、注意老人與小孩、安排同一家庭乘坐同一部車、確保單人單排……我們四個人穿著“大白”堅持工作了5個多小時,沒有喝水、沒有上廁所,嗓子喊啞了,直到最后一車人順利離開,已是早晨6點多,我們睡意全無,繼續投入到下一項工作……

轉戰潯美社區前,白釗鋒(左)在清源社區值班點值班。

白釗鋒 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紀檢監察組四級主任科員

“怎么搞的,這棟樓門牌號是潯江路17號,隔壁樓的門牌號怎么會是560號?”3月23日,我從清源街道工作隊轉戰潯美社區(舊村)的第一天,眼前的這一情況讓我一下子懵了。

經過向其他工作隊員了解,我才知道潯美社區(舊村)是城中村,由于歷史原因,樓棟布局錯落無序、縱橫交錯,這里的門牌號標注非常混亂。第五網格只有樓棟53棟,但最小門牌號是3號,最大門牌號是800號,有時相鄰的樓棟門牌號相差數百號。要找到具體的門牌號,只能靠腦子熟記,無規律可循,影響了核酸檢測、物資配送、人員管控等的效率。

“是不是要繪制一張地圖,來幫助隊員們更好地找到具體的樓棟呢?”這樣一個念頭突然閃現腦海里。

說干就干!我馬上打開手機地圖軟件,但由于城中村的地理布局復雜,地圖顯示出來的畫面不夠精細,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我隨即向社區工作人員要來了網格房屋匯總、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小區圖、轄區航拍圖等資料,運用相關系統,結合工作隊隊員一次一次的實地踏勘、一次一次的入戶走訪和多輪核酸檢測人員信息的比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經過連續3個晚上的趕制,一份數據翔實、一目了然的“戰疫地圖”躍然紙上。這張“地圖”清晰地標示轄區各棟房屋的形狀、位置、門牌號、房東聯系電話、居民人數和病例人數、轉運人數等情況,并用紅色邊框標示曾出現過病例樓棟。隨著防控工作的深入和細化,我還及時對圖表進行數據更新。

“地圖”繪好后,我把“地圖”發到工作群里。工作隊員在手機上對照“地圖”,就能快速準確找到管控、服務的具體房屋和人員,極大地提高了核酸檢測、物資配送、人員管控的精準度和工作效率。

隊友們紛紛點贊:“這個‘動態作戰圖’,給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精準的信息支持,既讓工作隊員不走錯路、少走彎路,又讓社區疫情排查、防控工作有的放矢、精準發力,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陳杰良(右)在查驗點核查信息

陳杰良 駐市城市管理局紀檢監察組四級主任科員

3月31日12時,接到單位的緊急通知,擬再抽調人員加強重點區域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我立即報名,簡單收拾下行李,懷揣著“一定要完成好任務”的期盼與些許的緊張不安,當天15時,我們全體隊員準時到達潯美工業區。

到達工業區后,我們按照片區做好分工,我被安排在第五片區第二網格工作點同時兼全隊聯絡員。我們向醫護人員學習如何做好個人防護,一切就緒后,沒有片刻停留,立刻分組與網格員走訪片區,了解片區范圍、所轄單位以及管控措施落實情況。

“外來務工人員多、人口相對密集、生產生活有一定聚集性、部分區域存在不同社區雜居……”我在工作筆記上寫下了初步摸排后的所見所思,與其他工作隊下沉的社區不同,工業區有自己的特點,怎樣才能確保疫情防控工作在工業區落實落細?

萬事開頭難。我一邊上網查資料,認真對照網格管控工作職責,一邊與同點的負責人聯系轄區3個企業(學校)了解情況,結合核酸采集人數,同步匯總三個網格工作點情況,準確梳理底數。作為聯絡員,許多事情需要細致耐心,有時候恨不得有“三頭六臂”,銜接各項事務、組織核酸檢測入廠采集、值班巡邏、與企業簽訂疫情防控責任書……隨著一項項防控措施的緊密落實,下沉以來,片區沒有新增感染人員,剛來時的些許緊張不安漸漸消逝,也更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

“麻煩出示一下證件,要去哪里?車里載的是什么?”下沉以來,全組人員既要當好宣傳員、跑腿小哥、煩惱“樹洞”,同時也要當好“守門人”。4月2日,我們片區工作組接管查驗點,這是工業區唯一進出口,為了快速高效做好查驗工作,鐘志鋒領隊帶著我著手優化查驗場所,加強與執勤人員溝通,守牢守緊封控區第一關口。

守著一個“小門”,感覺自己也在守護一座“小城”,這里,一座城、一群人、一條心,一定贏!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