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防疫需要,我市劃定了不少封控區,封控區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政策,由于“與世隔絕”,不少身處封控區的居民心里不免有點“慌”:什么時候才能解封?家門外現在什么情況?碰到困難能找誰幫忙解決……
根據防疫政策,駐點的黨員、干部及志愿者無法與居民面對面交流。特殊時期,如何精準“打撈”防控中的問題和群眾生活中的“急難愁盼”?
在多日的基層督查檢查工作中,泉州市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第八組探索出一個新的工作辦法——為封控區群眾組建微信群,將“五包一”(鄉鎮干部、醫務人員、民警、村社干部、網格員)的黨員干部和志愿者拉到群里,群眾有問題直接群里說,黨員干部及時回復并幫助解決。
為切實服務好封控區群眾,泉州市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第八組發揮“監督的再監督”作用,安排組員在群里“潛水”,一旦發現群眾的困難或疑問沒有得到及時回復解決,便會私下提醒駐點干部及時處理。
泉州市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第八組成員在車上開展討論(吳巧寧 攝)
黨員干部和督查組在微信群實時在線,不必“跑斷腿”,也能及時聽民意、解民憂、聚民心,這一工作方式獲得封控區群眾紛紛“點贊”:“現在我們有問題不用再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打電話或者上網反映,群里@干部,馬上就有人回應、幫忙解決,實在是太方便了。”
干部進群
亮明身份留下電話
“大家好,我是南安市政協下派干部黃文蓮,手機號×××,大家如有需求可以隨時聯系我,抗擊疫情,我們共克時艱。”“大家好,我是西美村黨委書記黃文貴,聯系電話×××大家如有需求可以隨時聯系,我們一定第一時間配合大家!”……南安市美林街道西美村一個封控區微信群內,幾位黨員干部們紛紛亮相,自我介紹并留下聯系方式。除了他們,群里還“潛水”著泉州市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第八組的成員們。
疫情發生后,泉州市65個市直和駐泉省部屬單位共3572名黨員、干部快速集結,成建制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線,全力以赴投入到社區疫情防控斗爭中。為了解干部在防控一線表現情況,及時掌握一批表現突出、堪當重任的優秀干部和履職不到位、工作不落實的干部,3月17日,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抽調48名干部,組成10個考察督導組,開展疫情防控一線考察。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泉州市紀委監委因時因勢調整監督方式,于3月27日牽頭整合各類督查檢查力量,加入職能部門專業精干力量,重新組建20個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全覆蓋、全流程、全方位,就社區封控管控這項工作開展穿透式、蹲點式、解剖式專題督查。
蔡炳耀(右一)在封控區小區門口了解居民生活物資保障情況(吳巧寧 攝)
泉州市紀委監委駐市公安局紀檢監察組常務副組長蔡炳耀,先后參與疫情防控考察督導組和疫情防控聯合督查組,負責督查南安市、安溪縣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以及干部在一線表現和作風情況。截至昨日,南安市共有17個封控區,有些封控區范圍很大,如豐州鎮豐州村,有1萬多名群眾。每家每戶群眾碰到的問題和困難,五花八門、形形色色。雖然“五包一”的駐點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就在封控區內,就在群眾的身邊,但根據防控政策,他們與群眾無法面對面溝通交流,而且由于區域較大、人口眾多,通過電話一一了解也不現實。
“這些天的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有效和群眾連接,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困難、需求和關注的東西。”蔡炳耀表示,考慮到現在通訊工具幾乎人人具備,他們決定將聽取群眾心聲的途徑轉為“線上”,通過建立封控區群眾微信群,及時了解群眾的需求。
上周開始,該組先是在豐州鎮豐州村、美林街道西美村等地的五個封控區試點,封控區一戶至少邀請一位群眾入群,“五包一”的黨員干部和志愿者也全部入群,亮明身份的同時,主動向群眾介紹自己職責,以便于群眾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找到具體負責人。
實時在線
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群”
記者翻看了幾個群發現,對于群眾一些基本生活需求,群里的干部都能及時幫忙解決。此外,對于群眾提出“醫護人員采樣操作不規范”“垃圾沒有及時收”等問題,也及時予以回應和跟進。同時,群里也會及時發布比如封控區內環境采樣檢測結果、泉州市及南安市疫情防控公告等信息。
同處封控區,群里群眾的關注點基本一致,許多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也都有共性,一位群眾碰到問題提出來,群里的黨員干部獲悉后,根據各自職責及時回復、幫忙解決,其他群眾看到也就能明白解決問題的途徑。
南安市詩山鎮梧埔山村臥龍頭封控區駐點干部肖星瑜在封控單元外對生活物資外包裝袋進行消毒(黃其靈 攝)
“我家里沒有口罩,怎么辦?有沒有誰能幫我帶一下?”“我藥吃完了,需要買藥,是非處方藥,要怎么才能買得到?”南安市九都鎮副鎮長肖星瑜駐點負責詩山鎮一個封控區,接連看到兩位群眾的求助信息,他馬上回復群眾,并著手安排志愿者跟進。由于藥店醫生入戶采樣,藥無法及時買到,他在群里及時跟群眾解釋,一個小時后,口罩和藥都送到了群眾手中。
“沒想到群里的干部不是說說而已,真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這么快就幫我買到藥了。封控了一段時間,大家都覺得很憋悶,聚在一個群里聊聊天很熱鬧,當我們知道外面有這么多黨員干部一直在關心著我們、為我們辛苦忙碌著,我們很感動。”詩山鎮梧埔山村村民洪先生表示,封控之初,大家碰到什么問題,都不知道找誰解決、怎么解決,只能打12345或者市防控辦等單位公布的電話,但這些電話打的人太多了,時常會碰到占線,還要經過各級的轉接處理,問題有時也無法及時得到答復和解決,“現在我們心里就踏實了。”
群里“潛水”
督查組全程監督
為實現全程實時督查,切實督促駐點干部認真細致服務群眾,蔡炳耀和督查組的成員們,也在群里“潛水”,實時關注群眾和駐點干部的互動情況。
督查組成員一般不表露身份,只是默默關注群消息,看看干部有沒有及時回應并解決群眾的問題和需求、是不是及時將抗疫權威信息傳達給群眾、對于群眾的一些困惑有沒有及時釋疑等問題。如果群里的駐點干部沒有及時回復處理群眾的問題,他們會通過“小窗口”私信提醒下,“盡量實現‘小問題不出群’,碰到‘棘手’的問題,再由我們或上級有關部門協調解決。”
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封控區駐點干部通過微信群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郝柯羽 攝)
疫情期間,常常各種謠言滿天飛,普通群眾不具備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常常因此引發恐慌不安等情緒。作為謠言傳播地的微信群,在督查組看來,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陣地。督查組要求駐點干部及時關注群眾的思想動態,第一時間將官方渠道發布的權威信息轉發到群里,通過積極宣傳,防止謠言傳播,積極安撫群眾、穩定民心。
如今蔡炳耀和督查組的成員們,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我們加個微信吧”,然后主動加入封控區的群眾微信群,“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種實時在線的工作方式,靈活有效,干部不用‘跑斷腿’,也能及時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實現‘小事不出群’的目標,而且能很好拉近干部群眾的距離,讓群眾更好地配合、理解支持我們的疫情防控工作。”蔡炳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