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魯烈士
人物簡介
吳亞魯(1898年—1939年),江蘇省如東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共早期黨員、徐州中共黨組織的創建人,革命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擔任中共廈門市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候補常委,代理中共永春縣委書記。他是福建省和永春縣黨的早期革命領導人,主持召開了永春縣黨團第一次代表大會。離開永春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常委,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常委,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秘書長,新四軍駐平江嘉義通訊處秘書主任。1939年6月12日在“平江慘案”中壯烈犧牲。
□記者 張君琳 通訊員 林聯勇 蘇振興/文 永春縣委史志室/圖
82
位于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社區的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記錄著吳亞魯的革命光輝業績。
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運用新媒體技術呈現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場景
1898年12月8日,吳亞魯生于江蘇省如東縣潮橋鎮。1919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從此踏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
1922年2月5日,吳亞魯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組成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南京地方委員會,他被推選為主要領導人;成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與反動思潮展開堅決斗爭。同年,他在南京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黨員,把自己的命運跟黨的命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在南京期間,吳亞魯發動北京、上海、南京各個大學的如東籍學生,組織“青年校友會”,利用寒暑假回鄉之機,宣傳馬列主義;成立“平民社”、創辦《平民聲》《潮橋青年》報,發表文章,影響了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吳亞魯成為如東、南通地區率先撒下革命種子的人。1923年8月,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為了革命事業,吳亞魯被派往徐州、南京、武漢、廣東等地開展革命工作。
1928年3月,吳亞魯來到福建廈門,化名吳野鷺,擔任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同年8月,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緊急代表會議在廈門鼓浪嶼召開,正式成立中共福建省委,吳亞魯為省委候補常委。會后,根據省委部署,吳亞魯作為巡視員,前往泉州、南安、惠安、永春、德化等地巡視,指導當地黨委整頓黨團組織,發動農民武裝斗爭,恢復白區工作。9月22日到達永春東區后,吳亞魯立即深入考察永春組織和工作狀況。當時永春黨的領導機構較為薄弱,工作受到影響。他召集縣委幾個常委開會,討論分析局勢,決定召集全縣黨員代表大會。
1928年9月24日,在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辜氏家廟,吳亞魯主持召開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傳達省委關于游擊戰爭的新策略與目前政治任務的指示,分析永春工作的成績和缺點,確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方針。大會通過《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政治任務報告決議案》,選舉產生了新縣委。接著吳亞魯又主持召開共青團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共青團永春縣委會。
1928年10月18日,吳亞魯領導東區農會在太平寺外廣場(現永春八中操場)召開民眾大會,公審槍決了兩個破壞農運的反動分子。這是永春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向國民黨反動派打出的第一槍。此后各村農會接連采取行動,懲辦出來收租和破壞減租的土劣地痞,鄰近鄉村農民也要求以武力對付劣紳,農民運動迅速向武裝斗爭階段發展。
1928年11月,省委派陳辰同接任中共永春縣委書記,吳亞魯返回廈門。吳亞魯在永春不足兩個月時間,卻為永春革命斗爭傾注了大量心血。
1929年5月,吳亞魯擔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不久增補為省委常委。1930年8月,福建省總行動委員會成立,吳亞魯任候補執委。在福建工作期間,他還曾去香港、臺灣開展革命活動,之后調往山東。1933年由于敵人迫害,吳亞魯在上海入獄。1936年出獄后,他與黨組織失去聯系,暫在上海新知書店做校對工作。1938年,黨組織派人聯系上了吳亞魯,吳亞魯到湖南,化名吳淵,被派往新四軍駐平江嘉義留守處(1939年4月改為通訊處)任秘書主任。
1939年6月12日,一群荷槍實彈的暴徒沖進通訊處,正在工作的吳亞魯為掩護其他同志挺身而出一邊抗議,一邊赤手空拳跟敵人展開搏斗,敵人對準他的頸部和腹部連開數槍,他不幸中彈倒地,壯烈犧牲,年僅41歲。當晚,未及脫身的羅梓銘、曾金聲等4名同志也被暴徒捉去活埋。這就是“平江慘案”。
“平江慘案”發生后,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人和各界知名人士紛紛送挽聯,寄托對烈士的哀思。黨和人民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豎立了紀念碑,以永遠紀念這位革命烈士。
現在,在位于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社區的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以文圖和歷史講述的方式,記錄下這位永春早期革命重要影響人物——吳亞魯及其為永春革命事業創下的光輝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