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烈士
人物簡介
李永康(1908—1932年),綽號“李大蟲”,永春縣東平鎮太平村人。1927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在內碧、外碧、太平、花石等小學任教,積極參加永春東區農民運動。1930年秋到達埔參加革命活動,其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任中共永春縣委委員,同年12月任中共安南永臨時中心縣委委員。1932年4月任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長,9月在安溪被捕犧牲。
□記者 張君琳 通訊員 林聯勇 許俊鑫/文 永春縣委史志室/供圖
李永康烈士故居(裕峰堂)
在永春縣東平鎮,說起那個叫“大蟲”的人,很多鄉親都記得,這位1908年4月出生的東平鄉親,是一位烈士。他在中國共產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以他的忠誠剛毅,譜寫了一曲革命戰歌。他的名字叫李永康。
李永康的父親是晚清武官,擔任過德化提標一職,民國年間曾任東平聯保主任、東平鄉鄉長等職,曾在太平街開設店鋪,在廈門開辦永德隆客棧,是一位從政兼商的地方紳士。
源于父親的傳統觀念,李永康受到了嚴格管教,并由一名家庭教師進行專門授課,學習知識。李永康小學畢業后,到永春潤中師范學習,畢業后先后在內碧、外碧、太平、花石等學校任教。有感于當時社會黑暗,受李文墨、吳國清等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的影響,在革命思想的啟迪下,李永康從封閉的家庭束縛中解脫,投身革命。
1927年11月,在中共永春特支領導下,東區農民協會成立,東區農民運動迅速開展起來。李永康積極參加農運活動,白天教學,晚上和李文墨等人訪貧問苦,宣傳革命真理,發展農會會員。
1928年2月,中共永春縣委成立,在縣委領導下,東區農民運動進一步發展。李永康主動投入農會組織的減租、抗餉、反迫害的斗爭,不遺余力地開展革命活動。整夜奔勞的同志被雨淋濕了,李永康就把同志接到家中,母親幫忙烘干濕衣服。有時李永康帶回饑腸轆轆的同志,他的母親不分晝夜,張羅食物。李永康把自己的家,變成了革命者的溫暖之家。
1928年底,東區農運遭遇了挫折。李永康在東區參與的農運的一系列活動引起當地豪紳惡霸的不滿,其父親權衡利弊后,要他停止參加活動或離開家鄉。李永康毅然選擇為“大家”棄“小家”,繼續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1930年春,鰲峰抗捐斗爭失敗,永春的革命斗爭轉入達埔一帶,并逐漸向安南永邊區發展。同年秋天,李永康和李曉山到達埔,在李南金的領導下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建立農會、婦女會、兒童團、互濟會等組織。由于在革命活動中展現出忠誠剛毅的品質,李永康被吸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任永春縣委委員。同年冬,翁成金受中共廈門市委派遣第二次到永春,在達埔召開會議,傳達中央關于“保護蘇維埃,擴大游擊區”指示。李永康參加了這次會議。會后,中共永春縣委根據指示,把革命斗爭區域逐步由達埔向安溪、南安邊區發展,建立安南永游擊區。李永康受命在永春岱山一帶發展黨、團、農會組織,領導群眾開展“五抗”斗爭。
1931年12月,中共安南永臨時中心縣委成立,李永康任縣委委員。1932年4月,革命斗爭中心轉移到安溪縣,成立中共安溪縣委,李永康任安溪縣委宣傳部長。
1932年8月,第十九路軍六十一師一八一旅長張勵部調駐安溪“剿共”,分別在湖頭、宮橋、蓬萊各駐扎一個營。9月,安溪中興后宅民團長葉火國勾結駐湖頭的第十九路軍,對黃口等游擊區進行清剿。李永康身先士卒、勇猛沖殺,但仍有數十位群眾被抓。為了掩護其他群眾轉移,李永康負責殿后,因彈盡被捕。1932年9月,李永康在安溪縣城英勇就義,時年24歲。
李永康對革命忠心耿耿,英勇善戰,加上體格魁梧,皮膚黝黑,氣宇軒昂,人稱“大蟲”。他卻豪爽地說:“我這頭大蟲是專門對付壞人,保護好人的?!边@一切凝聚了他對人民的熱忱,對革命的忠誠。在安南永游擊區,當地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李大蟲”,以致在數十年后,他的真實姓名卻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