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背后的神話
來源:中國文化報 發布時間:2021-10-19 10:25

天寶村是陜西安康白河縣倉上鎮較為偏遠的村落之一。和白河縣許多大山深處的農村一樣,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這里山高溝深,交通閉塞。因缺少耕地,群眾生活捉襟見肘,年年靠吃返銷糧才能度過春荒。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改變這一貧窮落后的面貌,白河縣委、縣政府乘改革春風,在省市統籌領導下,于全縣開啟了轟轟烈烈的修田造地運動。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戰天斗地,以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群策群力,經過不懈奮斗,如今的白河已發生滄桑巨變。而天寶村在漫長的自我蛻變中,為“梯彩白河”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耀眼的一幟,成為白河人“三苦精神”的典范,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典型范例。

乘車出白河縣城,上十天高速,于西營出口駛出,上白河縣境內的環形公路,經西營、過倉上,在裴家集岔道沿右深入,一個半小時便來到了位于山坡上的天寶村。你會發現,這一路上不是柏油路就是混凝土路。汽車穿行在青山綠水之間,時有鳥鳴溪澗、百卉送香,令人心曠神怡。到了天寶村,讓人眼前一亮,猛然一驚:這還是原來那個群眾年年吃返銷糧、一家老小穿補丁摞補丁舊衣服的天寶村嗎?是的,這就是天寶村!如今這里道路通暢,鳥語花香,山坡溝畔之上,平整的梯田鱗次櫛比,與遠處一棟棟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型社區交相呼應、相映如畫。原村落舊址已變成一個偌大的集教育、旅游、健身、娛樂、餐飲、停車、住宿為一體的功能齊全的綜合廣場。廣場上標志性的建筑是三苦精神紀念館和一棟供參觀人員住宿的酒店。極目處,山彎內外建有天寶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顧名思義,三苦精神紀念館讓人們憶苦思甜、不忘初心,天寶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則是振興地方特色農業。

雖然白河縣地處秦巴深處,生存條件艱苦,但自然物候卻得天獨厚。白河縣盛產優質木耳、香菇、黃姜、茶葉、木瓜等,“春燕茶葉”和“白河木瓜酒”堪稱系列拳頭產品之最。過去交通不發達,當地人只能散兵游勇地種植,或自給或貼補家用,這些珍貴的土特山貨頗有鎖在深閨無人識的遺憾。近幾年,隨著國家持續加大對貧困山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過境白河的立體交通網絡業已形成。白河縣搶抓機遇,使行路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基本形成鎮連鎮、村連村、向外環形輻射的進出大格局。歷史上“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的欲說還休,早已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而“滿城盡帶黃金甲”。

天寶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分種植區、養殖區和深加工區,三大板塊囊括了白河縣絕大部分農林土特產品的初始培育和銷售,較好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大產業鏈,集經濟發展與觀光旅游于一身。人們在學習參觀“三苦精神”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生態農業帶給人身心的愉悅,廣場上新建的大酒店解決了旅游者的飲食住宿,又為當地村民擴大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收入。天寶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在建設之初,就涵蓋了“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社區村民進園區務工”的指導思想,這有利于地方特色農業因產業化走向外部世界,有益于農民安居樂業,便于集約化管理。目前,這一發展理念已被升華為“白河發展模式”的內涵之一,“白河發展模式”是白河人持續艱苦奮斗創造的神話。在這神話中,最美麗的情節當數煙嵐之下,那隨處可見的梯彩平疇。

在梯彩平疇中,是白河人用血淚講述的傳奇故事。昔日白河人有俗語說: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這是秦巴山區地質構造復雜、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等客觀因素導致的結果。為了有效治理這種地質現狀,從根本上解決地緣缺陷,以逸待勞、造福后代子孫,在20余年的修田造地運動中,白河人懷著愚公移山的信念,“家家門上鎖,戶戶無閑人”“鍋灶地頭架,干糧樹上掛,兩頭不見天,中午不回家”,硬是用石頭壘出了共計3.5萬公里、相當于七個萬里長城長的石坎坎,造出水平梯田23萬余畝,徹底改變了昔日“雨澇三天光石板,天干三天地冒煙”的生存困境,最終讓“石坎坎”變成了“金碗碗”,真可謂“萬里千擔一畝地,青石板上鑄金碗”。據統計,白河人先后有561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700余人致殘受傷。這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將永遠載入白河人“三苦精神”的豐碑,激勵后人前赴后繼、繼往開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寫下白河人自強不息的壯麗篇章。(刁梟武)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