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蕓烈士
人物簡介
林水蕓(1918—1949年),安溪縣龍門鎮人。1934年秋,在龍門學校參加革命活動。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黨的指示堅持隱蔽斗爭。抗戰爆發后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任龍門武工隊隊長。1939年春,被派進龍門鎮公所供職,并在龍山保參加保長競選獲勝。此后,利用合法身份,積極開展黨的秘密工作。1946年,中共龍門區工委成立,任宣傳委員。1947年10月,任中共安南同縣工委委員兼安南同邊區武工隊隊長。1949年5月,與林文芳等率領邊區游擊隊及抗征隊發動武裝斗爭,并相繼參加領導解放南安翔云,安溪龍門、官橋等鄉鎮,后又率隊截擊泉州增援之敵。安溪縣城解放后,率隊與安溪增援隊伍配合,解放南安英都鄉。歸途中病倒,回龍門養病。其間,不慎落入敵人的圈套。同年8月14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
□記者 謝偉端 通訊員 陳喜娟 李錦順/文 安溪縣委史志室/供圖
龍門武工隊軍訓場地舊址—龍門祖厝林
林水蕓,1918生于安溪縣龍門鄉龍山村埔頂。林水蕓7歲喪父,母親蔡煞不得已將兩個還未成年的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只剩得年幼的水蕓與老母、三姐3人相依為命。有一次,土豪林育會到家催收錢糧,母子把姐家送給的一瓶陳年老酒敬奉,而林育會不但不領情,反而催迫更兇。幼小的水蕓看在眼里,恨在心頭。
母親勤勞儉省,送林水蕓入學。1934年,林水蕓就讀龍門小學,他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名列前茅。新任校長林師柴與教師陳瓊瑤、王安居等,以夜校為陣地,宣傳革命,秘密組織農會,進行抗租等活動。林水蕓因思想進步,被派到夜校任教。翌年春,安南同特支書記林師柴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敵人派重兵“剿共”。林師柴等被殺害,黨組織指示林水蕓進行隱蔽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林水蕓與在龍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青年林火枝、林降祥等取得聯系,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以林火枝為首,包括林水蕓等5人組織“黨的同情小組”,以“繼承師柴烈士的遺志”為行動口號,宣傳團結抗日的主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秘密串聯原農會會員,恢復龍門一帶的農會組織,并在龍門、坑內、目場、橫山、柏葉、炙坑、溪內、五里等地發展近500名農會積極分子,增強農會力量。同時恢復辦夜校。1938年10月,中共龍門支部重建,并建立武工隊,林水蕓任隊長。在龍美村目場開辦造槍廠,生產土槍,翻制子彈,增添武器裝備。
1939年春,龍門黨支部根據中央關于白區工作的指示,實行“白皮紅心”的白區工作方針,派林水蕓等到龍門鎮公所供職。1944年初,經黨組織同意,他參加保長競選,任龍山保保長。以保長身份從事地下秘密活動,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9月,中共龍門區工委成立,林水蕓任宣傳委員。他采取各種辦法發動群眾,取得反征兵、反征糧、反征稅的勝利,保護了群眾的利益。1947年10月,中共閩南特委(閩中地委)派宣傳部長羅琳到龍門召開安南同邊區黨員干部會議并成立中共安南同縣工委和安南同邊區武工隊。林金獅任安南同縣工委書記,林水蕓任安南同縣工委委員兼安南同邊區武工隊隊長。12月10日,林水蕓派武工隊在龍門桂瑤鎮壓地霸,保護了龍門一帶黨組織和同志的安全。
1948年12月26日,林水蕓帶領20名武工隊隊員直奔南安縣沙溪村,擊斃曾殺死兩名地下黨員的地霸。為了清除南安福庭保長組織的防共巡邏隊,1949年初,林水蕓帶領30多名武工隊隊員化裝上山打獵,借與敵人爭奪獵物山羊,繳奪對方步槍8枝、土槍10多枝、子彈數百發,史稱“打山羊事件”。
1949年5月2日,林水蕓等率領南路安南同邊區游擊大隊及抗征隊300多人,發動武裝斗爭。成立解放官橋前敵指揮部,林水蕓為指揮部成員。在圍攻官橋鎮公所和督察所時,林水蕓率隊沿公路沖上制高點,進行包抄,6日解放官橋,俘敵官兵120多人,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120支。8日在仙苑與北路游擊隊匯集,準備攻打安溪縣城。緊接著,游擊隊在擊退國民黨縣政府派援官橋的自衛隊后,即分兵兩路:一路解放安溪縣城,一路由林水蕓帶隊往南安英都、侖蒼,截擊泉州、南安增援安溪之敵。林水蕓聞安溪縣城解放,轉攻英都,5月15日解放英都。
由于長期游擊戰爭的勞累,林水蕓積勞成疾,在5月22日第二次進軍南安,解放英都鄰鄉后的歸途中,他突發高燒,不肯就地休息,堅持隨部隊跋山涉水返回龍山,不幸被捕。8月14日被押赴龍門刑場時,群眾見狀皆掩泣。他姐姐抱著水蕓痛哭,他勸說:“為信念而死,死得光榮,請姐姐常回娘家關照母親,替我盡點孝心,于愿足了!”英勇就義時,林水蕓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