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師柴:威逼利誘不摧革命意志
來源:泉州晚報 發布時間:2021-10-14 11:19
林師柴(1906—1935年),安溪縣龍門鎮人。1925年秋考入集美師范學校,1929年畢業。先后任教于南安高山小學和安溪長坑崇德學校,并從事革命活動。1934年,任龍門小學校長,團結校內外進步師生,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同年11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受命回龍門發展黨組織,開辟安(溪)南(安)同(安)游擊區,任安南同臨時特別委員會宣傳委員及龍門黨支部書記,發動龍門地區群眾辦夜校,建農會、婦女會、赤衛隊、互濟會、兒童團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春,任中共安南同特支書記,發動群眾開展“五抗”,并在紅二支隊幫助下,建立群眾武裝,開展武裝斗爭。之后林師柴遭到抓捕,于10月5日在龍門圩英勇就義。

林師柴烈士

人物簡介

林師柴(1906—1935年),安溪縣龍門鎮人。1925年秋考入集美師范學校,1929年畢業。先后任教于南安高山小學和安溪長坑崇德學校,并從事革命活動。1934年,任龍門小學校長,團結校內外進步師生,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同年11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受命回龍門發展黨組織,開辟安(溪)南(安)同(安)游擊區,任安南同臨時特別委員會宣傳委員及龍門黨支部書記,發動龍門地區群眾辦夜校,建農會、婦女會、赤衛隊、互濟會、兒童團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春,任中共安南同特支書記,發動群眾開展“五抗”,并在紅二支隊幫助下,建立群眾武裝,開展武裝斗爭。之后林師柴遭到抓捕,于10月5日在龍門圩英勇就義。

□記者 謝偉端 通訊員 陳喜娟/文 安溪縣委史志室/供圖

龍門小學舊址

李純青悼林師柴詩

林師柴從小性格豪邁剛毅,富有正義感,樂于助人。1925年,他進入集美師范學校就讀。1929年,林師柴從集美師范學校畢業,到南安高山小學任教。在山村數年,他對社會種種不公正現象有更深刻的認識。

1934年春,林師柴與同班同學中共黨員李純青應安溪崇德中學聘請,前往長坑崇德學校任教。后由于民軍內部發生混戰,學校停課。李純青返回廈門,林師柴也回到老家。

同年秋,林師柴就任龍門小學校長,他團結教師,培養一批高年級學生在龍門開辦夜校,教農民識字、唱歌,啟發農民要組織起來,依靠自己解救自己,各種活動搞得很有生氣。同年11月,林師柴到廈門找李純青,報告在龍門的活動情況和今后打算,李純青及時向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匯報,并介紹林師柴參加革命的一些具體情況。中心市委認為林師柴政治上可靠,工作上有成就,具備入黨條件。因此,經中心市委書記和李純青介紹,吸收林師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中心市委主要領導人在鼓浪嶼開會,特邀李純青和林師柴參加,討論龍門游擊區的發展路線,會后,指示安溪中心縣委派干部幫助林師柴開展工作。

1935年1月,中共龍門支部成立,林師柴任書記。廈門中心市委和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先后派干部到安溪龍門開展工作,建立中共安同南邊區臨時特別委員會,彭德清任書記,林師柴為宣委,下轄龍門、梧峰等支部。3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南安詩山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把游擊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開辟安南同邊區工作,擴大游擊區域,并將中共龍門支部改為中共安南同特支,由林師柴任書記,并派劉由等協助領導工作。在紅二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劉由幫助下,組建游擊隊,編為中國抗日義勇軍西南軍區閩南第二支隊第五大隊。同時積極發展黨員,壯大農會、婦女會、互濟會等群眾組織,安南同邊區工作蓬勃展開。同年夏,安溪中心縣委又派紅二支隊政委彭德清率領一個分隊加強邊區游擊隊。林師柴在彭德清領導下,開展夏季抗租斗爭,打擊豪紳惡霸,收繳豪紳武器,引起地主豪紳的恐慌,反動當局大為震動。

9月間,原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人易培祥、張劍峰、郭港等相繼叛變投敵,組織“鏟共義勇隊”,四處抓捕革命者。之后,在這些叛徒破壞下,敵人抓捕、殺害了中心縣委宣傳部長林多奉和安南同特支書記林師柴等大批領導干部、共產黨員和游擊隊員。

1988年11月,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李純青賦詩緬懷林師柴:“死生本是尋常事,未識奸謀恨無窮。欣看紅旗出大地,莫忘鮮血祭東風。”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