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能文能武的革命先烈
來源:泉州晚報 發布時間:2021-10-14 11:19
黃英(1908—1934年),又名黃鴻英,海南島人。早年在家鄉參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海南革命失利后,出走馬來亞,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后被英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來到廈門。1932年接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的委派,到安溪加強縣委和游擊隊的領導工作。11月,任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委員。經常在中心縣委機關刊物——《安溪紅旗》半月刊上發表文章。1933年7月,任參謀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青云樓事件”發生后,任宣傳部長,并任紅二支隊代理支隊長。1934年1月,仍任紅二支隊參謀長。5月25日,為營救被捕的游擊隊員,率部出擊安溪蕓美反動民團,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黃英烈士

人物簡介

黃英(1908—1934年),又名黃鴻英,海南島人。早年在家鄉參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海南革命失利后,出走馬來亞,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后被英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來到廈門。1932年接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的委派,到安溪加強縣委和游擊隊的領導工作。11月,任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委員。經常在中心縣委機關刊物——《安溪紅旗》半月刊上發表文章。1933年7月,任參謀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青云樓事件”發生后,任宣傳部長,并任紅二支隊代理支隊長。1934年1月,仍任紅二支隊參謀長。5月25日,為營救被捕的游擊隊員,率部出擊安溪蕓美反動民團,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記者 謝偉端 通訊員 陳喜娟 林秉成/文 安溪縣委史志室/供圖

安溪紅旗社編印的宣傳品“看紅軍偉大勝利!”,在古田會議紀念館第九展室展出。

黃英,生于1908年。因為他長著一雙大眼睛,人們又叫他“大目黃”。黃英早年在家鄉海南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海南革命失利后,組織上讓他去馬來亞。在馬來亞,他千方百計尋找黨的組織,接上關系后,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后被英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來到廈門。1932年,他接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的委派到安溪加強縣委和游擊隊的領導工作。

同年11月,中共安溪縣委升格為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黃英任中心縣委委員。他文化程度較高,經常在安溪中心縣委機關刊物《安溪紅旗》半月刊上發表文章。

1933年5月1日,閩南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正式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紅二支隊),下轄的中隊提升為大隊。7月,黃英任參謀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

1933年9月“青云樓事件”后,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安溪佛仔格召開縣委擴大會,認真分析這一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教訓,調整充實了中心縣委和紅二支隊的領導成員,黃英任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并任紅二支隊代理支隊長。

其間,中心縣委估計敵人會來進犯東溪紅色政權,決定把隊伍分作4隊,分散在東溪邊境,以便在敵人進攻時,保護農民上山,并厲行“清野”計劃。敵人曾聯合安南永三縣民軍,分作多路進行總“圍剿”,妄圖將革命力量一網打盡。然而,敵人的“圍剿”隊伍還未進村,四面八方就響起鐘鑼聲,農民群眾扶老攜幼全部上了山。早已埋伏好的游擊隊在黃英等人的率領下,四處向敵人開槍,打得敵人不知所措。經過多次較量,游擊隊打破敵人的進攻,同時也保護了群眾的利益。

1934年1月,尹利東接任紅二支隊支隊長,黃英仍任參謀長。其時,黃英帶領游擊隊開赴永春,在洑溪主持召開有千余群眾參加的公審大會,處決了3個罪大惡極的反動分子。

1934年5月25日拂曉,為消滅安溪蕓美反動民團,營救被捕的游擊隊員,縣委派黃英率領200多名游擊隊員,分三路襲擊蕓美李守固的反動民團。一路從蕓美山下包圍民團副李束的住宅,一路從番保林包圍民團駐地,另一路從溪里三落控制尚蕓至蕓美的通路。攻打李束家的隊伍首先到達,正準備進攻時,被駐守在對面樓上的民團發現。李束即帶護兵4人沖回住宅,關緊大門。黃英見狀,便組織隊員猛攻,從破曉時分打到早晨7點多,沒能攻入。于是,他組織隊員抱來柴草,打算火攻。這時有一隊員受傷,只好退到屋后。不料,狡詐的敵人爬上樓房,揭開屋頂,突然向游擊隊射擊。正在指揮戰斗的黃英,不幸胸部、腹部連中數彈,壯烈犧牲。黃英犧牲時,年僅26歲。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