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星:不懼酷刑 以身報國
來源:泉州網 發布時間:2021-10-14 11:14
洪瑞星(1922-1945年),泉州市鯉城區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建立黨的地下交通站。1945年初調惠安東南一帶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黨支部,開展抗日反頑游擊戰爭。1945年6月,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其在獄中慘遭酷刑折磨,寧死不屈,同年11月被敵活埋,英勇就義,時年23歲。

洪瑞星

人物簡介

洪瑞星(1922-1945年),泉州市鯉城區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建立黨的地下交通站。1945年初調惠安東南一帶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黨支部,開展抗日反頑游擊戰爭。1945年6月,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其在獄中慘遭酷刑折磨,寧死不屈,同年11月被敵活埋,英勇就義,時年23歲。

□記者 陳士奇 通訊員 陳樂懷(洪瑞星烈士的外甥女林樺提供部分文字及圖片資料)

洪瑞星革命烈士證明書

關于洪瑞星烈士的閩烈字第12-00066號檔案

洪瑞星生于1922年,由于父母早亡,他自小便是由姨媽和姐姐撫養長大。洪瑞星幼年就讀于泉州新風小學,因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后就不得不輟學。但由于他稟賦高,有理想,求上進,各方面表現突出,且寫作能力較強,被老師器重,留校執教。在任教期間,他工作認真,治學嚴謹,作風正派,勤奮堅毅,不僅在學校師生中口碑頗好,也在文藝界有較好的聲譽。

也正是在任教期間,洪瑞星接觸了在該校任教的地下黨員。在黨組織的啟發教育下,他認識到自身貧困、歲月艱難的緣由,萌發了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參加了革命,決心為追求進步與光明而奮斗。在音樂、文學、戲劇、繪畫以及世界語等方面有一定造詣的他,長期以來積極利用文藝武器和敵人作斗爭。經常更換筆名撰寫揭露國民黨黑暗統治的評論文章在報上發表。曾與許可、林任生、朱斐、王愛群、王冬青、呂碧湖等主持新峰兒童劇團,自編自演十余出抗敵小戲,甚受歡迎,各校爭相索取劇本上演。

1944年秋,洪瑞星與張海天等同志接受黨組織的派遣,一道往惠安前林獅峰小學任教。其間,他們以教員公開職業身份為掩護,參與建立黨的地下交通站,并開展革命工作,也就是這一年的10月間,洪瑞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5年春,洪瑞星與張海天、王福慶等一起轉到惠安崇武港墘復興小學任教。他們開辦了漁民學校,并積極開展革命工作,其間正式成立了黨支部,由洪瑞星擔任組織委員。此后,洪瑞星和任支部書記的張海天等一起以港墘為依托,在惠東南一帶開展革命活動。不久遭受頑固派通緝,一同隱蔽到泉州,不畏危險,在舊館驛建立交通站,繼續堅持革命活動。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城區,革命環境十分惡劣。地下黨領導同志勸洪瑞星暫避,他卻十分堅定地回答說:“有危險加以警惕就是,我不能離開革命陣地。”

1945年6月,洪瑞星被捕,被關禁在當時的國民黨泉州興泉“剿匪指揮部”。之后,被押送到莆田監獄。在獄中,洪瑞星始終對革命必將勝利充滿信心,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給同志和難友講革命故事,揭露頑固派迫害革命者的罪行,激勵同志和難友們堅定革命斗爭的意志。而在遭受嚴刑審訊時,他始終泰然自若、堅強不屈、大義凜然,表現出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1945年冬,年僅23歲的洪瑞星被敵人押往刑場活埋,壯烈犧牲。在通往刑場沿途,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等革命口號。洪瑞星把瑰麗的青春貢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責任編輯:賴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