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安溪縣蘆田鎮紅村村紅村角落自然村,一條嶄新的公路宛如白色“游龍”蜿蜒而上,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公路修到家門口,茶葉不再愁銷路了,村民出行安全又便捷。”日前,面對來訪的鎮紀委書記孫仲峰,正在忙碌的紅村角落村民楊永欽說起門前的路,笑意寫在了臉上。
“以前,從山下到角落只有一條不足一米寬的泥土路和一條陳舊陡峭的石階,村民運輸貨物只能靠人工挑或者用摩托車載,但因為路窄坡陡,群眾出行很不安全。”楊永欽介紹。
“茶青蓬松,用摩托車很不好載,一不小心把車子晃倒了,還好躲閃得及時。”回想去年那一次驚險經歷,楊永欽仍心有余悸。
交通不方便,也直接影響了當地茶葉的銷售。“好多開車遠道而來的茶商,只能‘望路興嘆’,到別的角落采購茶葉去了。”村民們特別無奈。
2016年,在村民們的強烈要求下,村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開始討論修路事宜,但是議而未決,始終沒有形成具體方案。
“角落公路遲遲不能開工建設,每次問村里得到的回應都是:正在考慮和研究。”楊永欽回憶。
事情一拖再拖。轉眼過去近5年了,路的事情一直沒有著落,村民們對此意見很大。
按照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安溪縣紀委監委結合“點題整治”,從3月中旬開始,在全縣紀檢監察機關開展“走基層、化矛盾、解民憂、護民利”專項行動,依托之前建立的6個聯動協作片區,通過線下訪和線上聽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通過多次走訪村民、與有關干部談話,聯動協作片區的紀檢監察干部找到了問題癥結:村黨支部缺乏擔當,主觀認為征地拆遷難度大、項目資金缺口大,對此畏首畏尾。為此,該村好幾年被上級黨委確定為軟弱渙散村。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安全重于泰山。3月22日,聯動協作片區向蘆田鎮黨委發出了立行立改通知書,并督促村“兩委”干部抓緊時間辦理公路建設施工手續。不到一個月,該角落公路工程就動工了。
“澆筑的水泥標號、水泥板厚度要嚴格按照要求;絞伴在水泥中的小石子、沙子的純度要夠,不能含有雜質……”為了確保工程質量,筑路期間,孫仲峰和同事們以項目建設清單為索引,圍繞工程進度、工程質量、資金管理使用等關鍵環節,蹲到一線、沉到底里,加強監督。
與此同時,孫仲峰和同事們利用從2019年開始安溪縣紀委監委著力推行的村級組織靶向監督,推動紅村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公路建設進行表決,利用村務微信群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工程招投標等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給予公開,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確保項目建設在陽光下操作。
鎮紀委的“前哨監督”和村里“靶向監督”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僅僅兩個月的時間,等了快5年的角落公路終于竣工投入使用,村民們無不拍手稱贊。更讓之前有疑慮的村干部沒想到的是,整個角落公路工程結算經費29萬元,村集體資金完全能夠負擔得起。
“民心路”連民心。“今年秋茶采收時,我也不用擔心肩挑背磨了,茶商也可以把車直接開到家門口收購,而且我還能節省不少勞力和時間。”展望一個月后的茶季,紅村角落鐵觀音種植大戶楊長明信心滿滿,心里更是暖呼呼的。
紅村村紅村角落群眾出行難問題的解決,是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學史力行,“開門辦實事”“下訪解難題”的一個縮影。
學史力行,實干為民。據統計,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該縣紀檢監察機關走訪群眾 900余人次,收到意見建議83條,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76 個。(安溪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