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刻勒石,銘訓懸壁,是中華文化一道獨特的景觀。游名山大川,不獨為美麗的風光所吸引,那些鑿刻在巖石上的字和句,不僅讓人欣賞到書法藝術之美,更為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所折服,細細琢磨玩味,深感寓意深刻、受益無窮。
在嶗山北九水山澗的一塊巨石上,鐫刻“抱一”二字。許多游客經過此處,都會在石刻前停下腳步,做思考狀。
“抱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指置身于大千世界,面對世間萬象,要保持一顆沉潛篤定的心,心無旁騖,朝著既定目標不懈努力。讀書、做學問需要“抱一”。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國學大師錢穆“雖居鄉僻,未嘗敢一日廢學”,一生著書立說1700萬字。干事創業需要“抱一”。袁隆平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黃大發帶領鄉親們鑿壁修出“大發渠”,無不是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奮斗的結果。他們用成功的實踐證明,凡事咬定一個目標,矢志不渝,必會凌絕頂而覽眾山。
音之魅,色之眩,犬馬之逸,時時擾人五心;舍與得,公與私,義與利,常常令人兩難。因之,“抱一”當煉定力。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穩得住心神,方能保持內心寧靜,獲得“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堅實底氣,專心致志,成就非凡。
泰山中天門有一座叫云步橋的石橋,橋東頭有一小石亭,石亭巖壁上刻有“滌慮”二字;在廬山,則有兩處“洗心”的題刻。“滌慮”也好,“洗心”也罷,都是觸景生情,托物言志,告訴人們要不斷洗滌自己的心靈,達致心底純凈、寧靜致遠的境界。
“吾日三省吾身”,“省”由心來,更在洗后。“洗心”是自警,一旦將心洗得潔凈透明,心胸寬闊便與天同量。“洗心”是隨時的自我調節,驅逐“心賊”、洗滌污垢,頓生身心俱爽之感,久而久之,達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境。在誘惑面前,認識自我不易,把握自己更難。因此,就更需要“滌慮”“洗心”,初心才不會被污染。
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半山腰有一方巨石,上刻“更向上去”四個蒼勁的大字。凡登山至此處者,都要作短暫停留,喝口水,擦把汗,整整衣衫,再向山上登攀。此刻,獲得的不只是體力的補充,更有精神的激勵。
九百多年前,當王安石登臨安徽含山縣境內的褒禪山時,曾感嘆道:“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凡登山者都有同樣的感悟,山腳下多半風景平平,行至半山也難觀大氣象,而一旦登臨山頂,便會視野開闊、心胸開朗。然而登至半山,不少人已氣喘吁吁、腿腳發軟了,這時最需要的是“更向上去”的激勵。
清源山上“更向上去”石刻,不僅是對登山者的鞭策和激勵,對有志者也是一種提醒和告誡。事業的成功同登臨山頂一樣,都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汗水。只要我們都以“更向上去”的精神自勉自勵,勝不驕、敗不餒,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總能采擷到成功的果實。
這些鐫刻在崖石上的銘訓,字字力重,句句理深。然而,汲取銘訓不易。雖“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但“書之”的銘,會擱之;“訓之”的訓,會忘之。因而,有了題刻銘訓,并非就有了行動。需要我們常讀之,銘記之,深思之,力踐之。
(作者樂其 單位:福建省紀委監委駐省商務廳紀檢監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