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月亮
來源:人民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1-08-24 10:51


黃昏時分,大山里的鷓鴣飛往長滿香杉的樹林里。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āng)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剛從西瓜地里拔出腳來,懷里還抱著一把綠油油的油麻菜。在西瓜地里套種葉類菜,是村里張海慧出的主意。張海慧是“苗阿嫂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的帶頭人,也是“泉水西瓜”的第一個種植戶。

楊寧把腳泡在山泉水里,感覺一陣清涼。驀然抬頭,望見西瓜鋪在秋天的田地里,已經有拳頭那么大。它們伸頭探腦地連成一大片,已是一派豐收的景象。

兩年前,村民們種的辣椒突然染了病,大好的收成前景轉眼成空。那時還是大學生村官的楊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滿懷愧疚。

一天,楊寧在村口碰到正挑著一擔西瓜往村外走的張海慧。她品嘗了張海慧種的西瓜。剛咬下第一口,甜味便沁入心脾。楊寧忙問地里有多少西瓜,張海慧說有幾百斤,正愁怎么賣呢。楊寧聽了,當即就拍下西瓜的照片,并將其命名為“泉水西瓜”,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fā)了出來。朋友們看到后紛紛點贊,當天就把剩下的西瓜搶購一空。楊寧和張海慧連夜將西瓜往鄉(xiāng)鎮(zhèn)上送。

幾天后,楊寧和張海慧把“泉水西瓜”種在了收成無望的辣椒地里。江門村“苗阿嫂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也在那年秋天開張。

楊寧要把洗好的油麻菜給楊梅秧家送去。她在黃昏里獨自走著,此時的山里,一片“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美景,但是楊寧卻無心欣賞,一想到楊梅秧的病,她就憂心忡忡。

那一年,楊寧到村里精準立卡貧困戶家走訪。她看到楊梅秧家里有一種紫色的糯米。楊梅秧的丈夫劉枝福告訴她,這是當?shù)厍О倌陚飨聛淼莫毺仄贩N,叫紫黑香糯,賣價比普通糯米高兩到三倍。楊寧聽了,心里便盤算起來:如果村里所有水田都種植上紫黑香糯,進行規(guī)模化生產、市場化收購,也許會成為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

這個方案得到了農業(yè)專家的肯定,并且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在紫黑香糯的田里套養(yǎng)香鴨和禾花魚,進一步增加種植戶的收入。這樣的規(guī)劃村里從未有過,村民們對此半信半疑。為了給大家吃上定心丸,楊寧悄悄把家里給她準備的婚房賣了,準備好資金,立下保證,為全村種植紫黑香糯保價收購。

江門村六十三戶貧困戶種植的一百二十畝紫黑香糯,很快迎來了大豐收,收入比往年多了兩倍。劉枝福等貧困戶也順利脫貧。

眼見日子越過越好,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那一年冬天,劉枝福因病去世。

丈夫去世了,唯一的兒子又在外地打工,楊梅秧的病也因此愈發(fā)嚴重起來。楊寧記得很清楚,那年春節(jié)去楊梅秧家時,楊梅秧不管怎樣都不愿見人,躲在草垛后一直哭。后來,楊寧和村里的阿嫂常去看她,告訴她無論有什么困難,大家都會和她在一起,楊梅秧的狀態(tài)才漸漸好起來。

一進門,楊寧見到楊梅秧正坐在火塘旁邊,彤紅的火苗映照著她額頭上的皺紋,火塘上的鍋里燒的水還沒有開。見楊寧送來了新鮮的油麻菜,楊梅秧忙站起來,露出難得一見的笑臉。看到楊梅秧笑了,楊寧的心里踏實了不少。楊梅秧抬手從火塘的架子上取下臘肉,念叨著要煮給楊寧吃。楊寧連忙放下手里的菜說:“不用了,馬上還要去梁海春家呢。你兒子過陣子就回來了,臘肉留著煮給兒子吃吧。”

楊寧一邊說著,一邊拉著楊梅秧的手坐下。她摸著楊梅秧的膝蓋問:“最近這里還疼嗎?”楊梅秧點了點頭,可話頭一轉,開始說起家里的瑣事。楊寧知道,她是想把話岔開,看來是還沒痊愈。于是,楊寧從背包里掏出一個紅色的藥包,讓楊梅秧晚上睡覺的時候往膝蓋上套住,以后膝蓋慢慢就不會疼了。

臨走前,楊寧又叮囑了幾遍,讓楊梅秧晚上一定記得把火塘滅了,防止火災。見楊梅秧認真地點頭應承,她才放心地離開。走出去沒幾步,楊寧又忍不住回頭望向屋子,心想:下次來要是還能見到楊梅秧的笑容,那就好了!

去梁海春家的路,要翻過兩個坡,還要蹚過淺淺的泗歐河。

和梁海春結識,得從楊寧剛到江門村當大學生村官時說起。當時村里讓楊寧幫助困難戶填寫低保申請材料。一次,楊寧出門辦事回來晚了,見到辦公桌上擱著兩個橘子,說是困難戶梁海春的妻子韋翠英拿來的。韋翠英等了大半天,太陽落山了才回去。看著橘子,楊寧心里是說不出的滋味。大家商量后,決定找時間去一趟梁海春家。

前幾年,梁海春被一場洪水沖下了河,命救回來了,人卻癱瘓了,家里全靠韋翠英一個人扛著。

到了梁海春家,只見梁海春躺在床上,韋翠英正用毛巾給他洗臉擦身子。一旁,大女兒梁桂麗在寫作業(yè),弟弟和妹妹在玩。問清楚家里的基本情況后,楊寧鄭重地對韋翠英說:“英嫂,以后不要送橘子了,有什么事就直接找我。申請低保的事,一定會及時上報鄉(xiāng)里。”

低保申請批下來了,楊寧忙往梁海春家趕,想將這個好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他們。當時,韋翠英挑了一擔沉沉的豬菜剛回來,女兒梁桂麗則幫著忙前忙后。這時候,楊寧注意到梁桂麗的眼角有眼淚,便拉她到一旁,問她怎么哭了。

旁邊的韋翠英說:“她爸爸病成這樣子,弟弟和妹妹都還小,我想讓桂麗停學,回家干活。”

“不!”梁桂麗噘著嘴對韋翠英說:“我想讀書!”

楊寧一下子明白了,她一邊摟著梁桂麗,一邊對韋翠英說:“英嫂,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也是通過讀書才改變了命運。桂麗已經很努力讀書了。只有認真讀書,長本事有出息了,以后的日子才會改變。”看見韋翠英低下了頭,楊寧趁熱打鐵:“你家的低保申請縣里已經批下來了,以后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桂麗讀書的事,我每個月支持她一百元錢,一定要堅持把書讀下去。”梁桂麗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她抱緊楊寧,一邊哭一邊說:“我一定好好讀書,讓爸爸媽媽和楊寧姐姐放心。”

今晚楊寧去梁海春家,是要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縣城已經建設了一個大型移民新居,她希望他們全家搬去那里居住,一是為了方便梁海春治病,二是梁桂麗馬上就要讀高中了,也需要到縣城去。誰知,韋翠英聽到后,臉上卻露出難色:一家人在縣城的生活開銷怎么辦?楊寧讓她放心:“現(xiàn)在我們有苗村倌土特產電商,你就在縣城賣咱們的土特產,保證有穩(wěn)定的收入。”

一陣沉默之后,梁桂麗先開了腔:“爸爸媽媽,為了將來,我們應該努力試一試闖一闖。”梁海春和韋翠英望向懂事的女兒,點點頭,然后告訴楊寧,他們會盡快商量,做出決定。

走出梁海春家,月亮已經爬上了竹林的上空。楊寧穿林而過,遠處有歌聲隱隱傳來,那是今天楊寧要去的第三家張海慧家。那里,聚集著楊寧傾注心血創(chuàng)建的兩個團隊:“苗阿嫂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和“苗村倌電商團隊”。

兩年前,楊寧在張海慧成功種植“泉水西瓜”的基礎上,擴大了種植規(guī)模,接著又動員村里的阿嫂種植了高山蔬菜和葛根,把村里原來的荒地全都利用起來。同時,他們又創(chuàng)辦了電商平臺,把村里的農產品都銷售了出去。這幾年江門村全村收入近千萬元,貧困戶也都陸續(xù)脫了貧。

“唱月亮啊,唱月亮,唱得河里水汪汪,唱得山川喜洋洋……”楊寧踏入張海慧家,見一群阿嫂正圍著火塘,歡樂地唱著《唱月亮》。楊寧被她們圍在中間,臉龐在火光的映照下,格外精神。

“楊主任,跟您報告?zhèn)€事兒。”村干部廖前斌小聲地說。楊寧拍了拍他的肩膀:“阿弟,你大聲說。”廖前斌倏地站起來:“今天我們接到了大訂單,三萬只臘鴨,三萬斤臘肉臘腸,三萬斤葛根粉,春節(jié)前交貨。”

屋子里爆發(fā)出歡呼聲。楊寧也開心不已,大聲說:“姐妹們,我今天還和柳州螺螄粉產業(yè)協(xié)會聯(lián)系了,我們村有大量竹筍,做成酸筍以后,全都可以賣給螺螄粉廠家。只要不怕辛苦,我們有大把事情可以做!為了好生活,加油!”

屋子里又是一陣歡呼聲,隨晚風飛向夜空。

楊寧終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家里七十歲的奶奶需要她回去照顧。十年前,楊寧剛剛大學畢業(yè),正是奶奶的一句“回老家吧,家鄉(xiāng)需要你”,讓楊寧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村子里。“需要你”這三個字,也成為楊寧為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干事的動力之源。當然,還有此刻從背后傳來、滿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那首《唱月亮》:“唱月亮啊,唱月亮,唱得火塘燒旺旺,唱得心里亮堂堂……”歌聲伴月,點綴了大山里的夢。(何開琦)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