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義舉,是新風亦是傳承
來源:福建省紀委監(jiān)委網站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15:35

近段時間,“鴻星爾克”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的詞匯。“鴻星爾克”既是一家企業(yè)、一個品牌的名稱,同時也承載了人們在大災面前,守望相助、無私忘我的團結精神。

事實證明,企業(yè)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提供了怎樣的產品與服務,更在于它擔當起怎樣的社會責任。誠如《人民日報》評價“鴻星爾克現象”時所言“誰把家國大義放在心上,誰就會被人們記在心里”,無數網友搶購熱捧的背后,本質上就是對家國大愛的深切共鳴與“讓做好事者有好報”的樸素情懷。

除鴻星爾克外,連日來,泉州眾多企業(yè)也都積極捐款捐物馳援河南。據不完全統(tǒng)計,安踏、恒安、盼盼、特步、喬丹體育、361°、寶龍、九牧王、利郎、勁霸、親親、火炬電子等泉企捐贈超3億元。

討論某個單獨的慈善行為,或許存在一定的時間性,因為信息的傳播是有熱度的。但接力傳遞善行義舉背后的愛與力量,卻是我們這個社會永恒的命題。

毫無疑問,近年來慈善新風尚正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行動自覺。尤其是對于廣大企業(yè)家們而言,這種轉變更是有著強烈的對比。曾幾何時,人們熱議的往往是某某企業(yè)家豪擲多少錢購買豪車豪宅,某某老板花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操辦子女婚禮等等,這種炫富式的攀比,一度帶偏了社會風氣。但現如今,更多的企業(yè)家們比的不是富而是善,許多人甚至是簡辦紅白喜事,把省下來的錢拿來做各類慈善。例如在泉州許多地方,此前就有不少企業(yè)家簡辦喜事,把錢用來捐資助學、敬老助殘。

新風尚的形成,源自人們思想觀念上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風易俗的成效和對“四風”現象的整治。以泉州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的黨員干部們帶頭移風易俗,向個別“黃金新娘”“天價彩禮”等舊俗陋習宣戰(zhàn),全市紀檢監(jiān)察機關更是分地域分領域分層級地持續(xù)開展“治四風、樹新風”專項工作。黨風政風連著社風民風,慈善新風尚的興起,無疑是抓黨風促民風、治四風樹新風的成效體現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不斷涌現出的善行義舉不僅是時代新風,同時也是一個地域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積淀出的一種人文精神,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傳承。泉州自古以來就有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的文化傳統(tǒng)和良好家風。歷朝歷代,泉州都有數量眾多由鄉(xiāng)紳和民眾自發(fā)捐建的公益性學堂私塾,甚至還有專門庇佑嬰兒的公益性育嬰堂。就連最為著名的我國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都是匯聚了來自士農工商各方面的捐資力量,才得以興建起來、挺臥千年。

近現代以來,泉州作為海內外的著名僑鄉(xiāng),更是見證了一批批愛國游子無私忘我的巨大奉獻。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當祖國遭受日寇蹂躪時,愛國華僑們不僅捐錢捐物,更是不顧性命參加到抗日中。在建設發(fā)展的浪潮中,我們看到了愛國華僑們不計得失地捐資助力。“華僑大學、祖昌體育館、同心樓、仙都樓、國光中學、金光大道、振興中華教育基金……”行走在泉州,幾乎每所學校、每座醫(yī)院、每個與公益事業(yè)相關的場所和項目,都能看到華僑們無私奉獻的足跡。例如位于著名僑鄉(xiāng)、書香名鎮(zhèn)南安市梅山的“光前學村”,占地2千多畝,由學校、醫(yī)院、圖書館、美術館等組成,初名為國專學村,1993年更名為光前學村。它是南安旅居新加坡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一手創(chuàng)辦的,與陳嘉庚在廈門創(chuàng)辦的集美學村交相輝映,成為閩南地區(qū)兩顆興學育才、造福桑梓的璀璨明珠。數十年來,這里培育出一代代英才,其中就包括剛剛在本屆東京奧運會上勇奪羽毛球混合雙打冠軍的黃東萍。及至當代,愛國華僑們這份情系桑梓的家國大愛依然涌動不息,其精神內核也為更多的企業(yè)家所傳承弘揚。

由此可見,善行義舉是時代新風中的閃光點,同時也是融入在一代代人血脈中的“正能量基因”。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每當災難來臨,守望相助的大愛從來不會缺席和遲到。譬如在這次對河南水災的捐助中,泉州不僅有許多企業(yè)慷慨解囊,還有諸如公交車駕駛員這樣普通人群紛紛盡己所能捐款捐物。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善行義舉,恰恰體現的就是我們的信仰、希望與力量!這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豐潤道德滋養(yǎng)。(泉州市紀委監(jiān)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