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蒙蒙春雨,搖曳一葉扁舟,我輕撫著伯瀆河蜿蜒的身姿,一路清波蕩漾、楊柳拂動,煙雨無錫盡收眼底,河畔人家傳來悠悠吳歌:“如果你來江南,請千萬別踏上小船,那清渠入網會織成湖,纏住你的心,讓你永流連……”
千百年來,伯瀆河早已濃縮為江南文化的符號,它規整地劃出狀若經緯的水網——河、溏、氿、涇、濱、瀆、蕩,還有水弄堂……泛著粼粼波光,閃著盈盈水色,在“煙雨迷蒙”“小橋流水”“枕河人家”中,訴說著“水”的風雅,造就了如詩如畫的“人間天堂”。
水,曾讓江南大地澇災頻發,百姓飽受江河之害。從“大禹治水”“黃歇鑿江”到“張渤降蛟”“周處除害”,流傳于江南民間的傳說,無不展現出人與水的博弈,“借水之力”“治水用水”的源頭,正是這條三千年來川流不息的伯瀆河。
據考證,伯瀆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之一。史書記載,西伯君主古公亶父之長子泰伯為成全父意,將君侯之位三次讓于三弟季歷,攜二弟仲雍以采藥為名離開岐山,幾經周折,來到當時一片水澤的江南荊蠻。他入鄉隨俗,帶領以漁獵為生的百姓開阡陌、事農桑,疏百瀆為河,開鑿“一瀆九涇”治水灌溉。從此,千里澤國變萬頃良田,百姓富足安康。“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泰伯”,泰伯順應民意,建立了江南第一個文明古國,史稱勾吳,定都梅里(今無錫梅村)。而后,泰伯又將王位“三讓”于仲雍,孔子尊其為“至德”,百姓稱其為“讓王”,司馬遷將其列為《史記》三十世家之首。
蕩漾伯瀆河上,遙想過往歷史。泰伯“三讓天下”,“讓”出了周王朝八百年基業,“讓”出了安定和諧。可見,這“讓”的背后,并非怯懦退縮,而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抉擇。正如伯瀆河水,有包容萬千、隨物賦形的氣度,也有剛柔相濟、洶涌奔騰的力量,更有拓荒前行、通江達海的勇氣。這水,不僅哺育了泰伯和他的子民,也孕育了江南人水文化的基因。
得水滋潤,人水相依。潤澤勾吳國的伯瀆河,像一條臍帶,一頭連著泰伯如水般的精血,一頭連著越來越多被滋養的百姓。
自先秦到魏晉,從唐宋到明清,一代代江南人以伯瀆河為發端,鑿通江河湖海,開辟出一張縱橫水網。溯長江,可直上荊楚巴蜀;沿運河,可貫通京杭;環太湖,可周行浙皖;濟滄海,亦可通達五洲。在縱橫交錯的時空里,這張水網是舟行八方的交通動脈,是商品交易的經濟賈道,是文化交流的信息紐帶。回望歷史,我不知道這張水網,究竟疊印過多少船來舟往形成的商貿繁榮盛景,承載過多少北人南遷帶來的先進生產方式,傳播過多少智者文人淵博的學術文化思想……
掬一捧伯瀆河水,才子俊彥煥然新貌,選擇不再偏安東南,他們懷揣兼濟天下、強國興邦的鴻鵠壯志,撐起輕舟駛出江南山水巷陌,在伯瀆河上奮楫揚帆。
明代思想家顧憲成重建東林書院,設壇講學,首開“開物成務”的“實學”之風,視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沿江河水網廣傳華夏,崇德濟世的江南風骨從此名揚天下;清末科學家徐壽率先引入西方理論,開啟國人認知新境界,打造中國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主持建造第一批兵船、艦艇,成為近代軍事工業奠基人;近代民族企業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順著運河追夢滬上,學成歸鄉創辦實業,憑借河道,將面粉、棉紗遠銷海內外,締造江南輝煌的工商文明,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
我不禁大膽揣測,伯瀆河每滴水都浸潤著江南人世代傳承的精神,在歷經三千年吸納嬗變、取舍揚棄后,早已積淀為“審時度勢、開放善納、智慧靈動、務實進取”的人文氣質,這才是他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內在動能。
河水依依,流越千年。此刻,江南人正行駛在伯瀆河的遠古河道,聆聽每滴水訴說的奮斗歷程,汲取每滴水蘊含的精神力量。沿著伯瀆河開辟的縱橫水網,自信豪邁地航行在新時代的春風里。
伯瀆河水依然流淌,槳楫劃動的涓涓水聲,伴著江南的瀝瀝細雨,猶如那首傳唱千年的旖旎吳歌:“如果你來江南,請一定要踏上小船,那清流濺起匯成甘霖,潤澤你的心,讓你永留戀……”(吳昊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