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竹祿:逆境中開創新局 魔窟里寧死不屈
來源:泉州網 發布時間:2021-07-21 09:15
黃竹祿(1922—1948年),化名葉振元,福建晉江安海人。1922年12月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中共安海區青年支部書記、中共安海區委宣傳委員、中共南安縣工委宣傳委員等職,日夜奔忙于晉南地區,開展抗日反頑斗爭。1945年9月他轉移到海澄,在海澄和安溪一帶開展隱蔽斗爭,1946年到南安石井一帶開展工作,1947年2月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1948年7月,黃竹祿被殺害于莆田南門外,犧牲時年僅26歲。

黃竹祿

人物簡介

黃竹祿(1922—1948年),化名葉振元,福建晉江安海人。1922年12月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中共安海區青年支部書記、中共安海區委宣傳委員、中共南安縣工委宣傳委員等職,日夜奔忙于晉南地區,開展抗日反頑斗爭。1945年9月他轉移到海澄,在海澄和安溪一帶開展隱蔽斗爭,1946年到南安石井一帶開展工作,1947年2月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1948年7月,黃竹祿被殺害于莆田南門外,犧牲時年僅26歲。

□記者 陳森森 通訊員 洪逢春/文 中共晉江市委史志室/供圖

黃竹祿烈士被捕場所—南安福川鄉缺塘村黃振文房屋舊址。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素有歷史文化古鎮美稱的安海,也是一方孕育革命者的熱土,紅色革命火種在這里悄悄點燃,許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為人民革命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而英烈黃竹祿便是其中一位。

黃竹祿,1922年12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7歲時,他進入安海源深小學讀書,這一期間,他喜好閱讀課外進步書籍,經常將書籍帶回家,讀得入迷時,有時直至深夜。在進步理論的哺育下,少年的黃竹祿便萌發了“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遠大抱負。

1938年,黃竹祿考進了安海養正中學。該校的黨組織見他學習成績優秀,常閱讀進步刊物,是個好苗子,便經常啟發、教育和幫助他。1939年,黃竹祿經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官橋區委書記、養正中學教師林松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他才17歲。

隨后,黃竹祿長期以小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在黨內先后擔任中共安海區青年支部書記、中共安海區委宣傳委員、中共南安縣工委宣傳委員等。他通過參加“安海二抗劇團”的機會,宣傳新四軍英勇殺敵的故事,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并把黨中央指派陳毅任新四軍代軍長的消息傳送給大家,還把愛國僑領陳嘉庚到重慶和延安的不同經歷作生動、鮮明的對比,讓大家從中接受教育。

1945年6月,晉江沿海發生了“科任事件”,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黃竹祿也被敵人通緝,因此轉入了游擊斗爭。1946年初回到嶺兜時,他以南安嶺兜村的兩個黨支部為核心,深入做群眾工作,同群眾打成一片,先后恢復了嶺兜13個革命據點,使這一帶很快成為黨組織在晉南交界地區的重要隱蔽根據地。1947年2月,黃竹祿任泉州中心縣委委員,他和陳火把共同努力,開辟了南安的延平、水頭、大盈和同安縣的民安、公安等多個鄉鎮的工作,發展和團結了一批黨員和群眾。1947年5月,黃竹祿參與組織和部署攻打安海的戰斗。戰斗結束后,他和鄭家玄等人組成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留守工作團,留在晉江堅持開展反征兵、反征糧、反征稅的斗爭。同年8月,他接受組織安排,深入南安的福川、崇仁、金淘等鄉開展工作。這個地區處于丘陵地帶,出門就要翻山越嶺。黃竹祿肺病未愈,體質很差,但為了黨的事業,他依然夜以繼日,奔波于崎嶇的山道中,并以出色的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黨組織在廣大鄉村生根。

1947年10月中旬,黃竹祿化名葉振元,到南安金淘的嶺后小學開展工作,建立了嶺后小學臨時黨支部。11月7日晚,黃竹祿在群眾家中開展工作時,不幸遭到敵人的圍捕,被押送到南安縣監獄。由于特務提供材料,敵人知道黃竹祿是泉州共產黨的重要干部,就將他關進單身特號房,禁止放風,不能與其他人接觸。

在獄中,敵人對黃竹祿進行了嚴刑逼供,但是,這絲毫動搖不了他對黨忠誠的信念和為國捐軀的決心,他對前去探監的姑母和嬸母說:“我可能回不了家了,家里不必為我奔走花錢。”敵人的野蠻始終無法摧毀黃竹祿的堅強意志,無計可施的敵人只好把他釘上足鐐,加重刑罰和迫害,并在牢房前寫著“要犯黃竹祿不準接見”。親人們從獄中拿回黃竹祿的替換衣服,看到衣上血跡斑斑、慘不忍睹。

敵人發現無法從黃竹祿口中獲取黨的機密,便將他押往莆田監獄。1948年7月12日,國民黨下令處決黃竹祿。臨刑前,黃竹祿把身上的現金、鋼筆交給一起被捕的同志,委托同志轉交給黨組織,并鼓勵同志要堅持下去,為革命斗爭到底。下午2時,黃竹祿被殺害于莆田南門外,犧牲時,年僅26歲。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