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見證信仰偉力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6-22 09:50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志勇

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大浪淘沙》目前正在熱映,該劇以人物命運為主線,從青年人的視角,講述了毛澤東、何叔衡、鄧恩銘、陳潭秋等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人生歷程,詮釋了信仰的力量,受到觀眾好評。

大浪淘沙,惟真信仰不會被黑暗吞沒,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血的經驗教訓。魯迅先生在《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中說:“因為終極目的的不同,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愈到后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大浪淘沙,就是在激烈的斗爭中經受考驗、篩選。沒有堅定的信仰是闖不過中國革命的激流險灘的。參加中共一大的13人中,有堅定信仰一直走到底的毛澤東、董必武,有堅貞不屈為黨犧牲的鄧恩銘、陳潭秋、何叔衡,有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王盡美,有背棄信仰投敵叛黨的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13個人不一樣的選擇和走向就是大浪淘沙、烈火煉金。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前進的方向,那么就讓我們邁開腳步堅定地走下去。”電視劇中,嘉興南湖的紅船上,這句話讓與會人員群情激昂。的確,信仰是在黑夜中、迷茫時,在什么都看不見的時候,為人指引方向的光。信仰在血脈里發芽,在骨髓中強壯,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的人生大不一樣。以鄧恩銘為例,家人把他送到外地求學,原期望他讀書做官,光宗耀祖,哪知他視名利如糞土,投身共產主義。叔父發現他參加革命活動,既驚又怕,極力阻撓;父母在家鄉給他定了親,來信催他回家結婚,想以此來拖住他。鄧恩銘在給父母的信中堅定地說:“兒生性與人不同,最憎惡的是名與利……兒主張既定,決不更改。”鄧恩銘參加一大時20歲,1931年4月犧牲時只有30歲,就義前給母親留下絕命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信仰是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堅持。心靈上堅信不疑,所以意志上堅韌不拔,“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犧牲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一大代表陳潭秋生于書香之家,卻無迂腐之氣;家境優裕,卻無紈绔作風,提筆能做記者,持槍敢上戰場。當新疆軍閥盛世才公開走上反蘇反共道路后,黨中央同意在新疆的共產黨員撤離。作為負責人的陳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還有一個同志,我就不能走。”面對酷刑毫不畏懼,最后被秘密殺害于獄中,時年47歲。正是堅定的信仰,讓血肉之軀擁有了超越艱難險阻的力量;也正是忠誠的信仰,讓境界因之提升、人生因之升華。

“信仰是個報曉的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烈士們用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內涵,他們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只為民族,只為人民,用信仰鑄就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革命年代的槍炮聲、馬蹄聲已漸漸遠去,但先烈們追崇的信仰之光,卻穿越時空,始終熠熠生輝,激勵我們磨礪信仰的風骨,篤守信仰的選擇,繼續勇毅前行。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