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彎山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6-08 10:06

過去,每當向人介紹我的家鄉,在自豪地說了山清水秀后,我總會遺憾地補充一句:就是交通不便。

家鄉三面環山,人口增多后,祖輩所在的老寨子,順山勢衍生出四個新的小寨子,我家就住在其中一個小寨子。房后一條坑坑洼洼的山路,是全村人進出的主要通道。山路從我家住的寨子蜿蜒向上延伸,經過海拔1800米的山口,下坡至可以乘公交車進縣城的一個村子。我每次上學或回家,走的都是這條馬鞍形的山路。印象中,最初引領我走這條路的是父親。

我從小體弱多病,不滿1歲,父親便背著我翻越大山,到50里外的縣城看病。整個童年,打針、吃藥一直伴隨著我。為給我治病,父親曾多次到鄰家借錢。直到初中畢業,我記不清他帶著我翻山越嶺到縣城看了多少回病。多年后,已為人父的我,方能理解父親的艱辛。

家里孩子中,我學習比較好。然而,求學之路并不順利。初中畢業,我沒能考上高中,父親知道后沒有責備我,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神里的些許遺憾。幾天后,父親從這條山路送我到另一所中學補習。一年后,我依舊沒考出太好的成績,可嘴上卻跟父親說,也許是計分有誤。父親聽了我的話,當即披上蓑衣,戴上破舊的雨帽,打著燈,冒雨趕夜路到山那邊的班主任家,懇求老師幫我查分數……回來的路上,他滑倒在一個泥塘里,草鞋的鞋帶斷了,燈也摔滅了,那晚他是赤腳摸黑走回家的。

后來,通過刻苦努力,我考上了大學。記得在縣城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已是傍晚,為了讓父母早一點知道,我懷揣通知書,一路跑回家。快到家門口時看到了父親,他看似在乘涼,其實是有預感似的出來迎我,我趕快把消息告訴了他,他喜出望外,一把拉我坐下,接過錄取通知書,然后又拉我到屋里告訴母親。要知道,在20多年前,一個偏遠山村能出個大學生是多么不容易,那些年,村里人見到我就豎大拇指。父親對此卻不以為然:“要戒驕戒躁,付出總會有回報。”

為給我籌集學費,父親與母親商量后,決定把家里養了一年多的豬賣掉。由于交通不便,我和父親,還有兩個村里人一起,將豬用滑竿從那條山路抬去集市。因為當時天太熱,加上路上顛簸,豬到了街上竟然睡著了,一動也不動,買豬的人以為是病豬,到太陽落山時也沒人要,于是,我們幾個人又沿路往回抬。到山腰時,我從后面看到父親后背全濕了,踉蹌中,一只腳踩到了荊棘叢里,我忙上去想幫他,他只拉了我一下,借勢拔出腳,繼續朝前趕路,我木然地跟在后面,心里漫上陣陣酸楚。

參加工作后,我像歌中唱的一樣,“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父親平時話不多,但每次送我回城翻越那條山路,他的話就多起來了。父親不會講什么大道理,但有幾次叮囑卻讓我印象深刻。記得我從學校畢業剛參加工作時,由于條件所限,單位暫時把我安排在一個簡陋的旅館里住。回家時,我把這一“不太滿意”跟父親說了,他在送我快到山頂時,微喘著對我說:“先做好公家的,個人才會好。”

一有空,我便攜妻子、兒子回鄉探望父母。父親很喜歡小孫子,每次送我們回城,他都要背著孫子走那條山路,我怕他累,他卻不肯放下孩子。不僅如此,他邊走還邊提醒我:“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教育孩子。”他看過一本《元帥家風錄》后,在幾次送我回城的路上囑咐:“要學習元帥們的家教,往好的方向引導孩子。”他把對我的關愛延伸到了下一代。

幾十年間,父親無數次從那條山路帶我看病、領我上學、送我進城。就在那條山路上,父親用樸素的言語,給了我許多獨到的教育和啟發。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開,村子的面貌明顯改觀。我和父親無數次往來的那一彎山路,如今已變成了柏油路,路的兩旁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晚間的燈帶成了山鄉一景。沿路兩側已有多家種植、養殖企業落腳,不遠的將來,家鄉變化會更大。

面對勤勞、敦厚且有點木訥的父親,我歷來不善表達,只想默默用踏實擔當的行動來回報他。

近幾年,由于經年累月的操勞,父親明顯蒼老了。看著父親漸顯彎曲的脊背,我感覺就像那一彎山路,我是從父親背上爬過來的。(景亦文 作者單位:云南省石林縣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