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蔡襄
來源:福建省紀委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6-04 15:51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泉州府(興化軍)仙游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茶學家。蔡襄為官三十六個春秋,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被譽為“慶歷名臣”。

蔡襄長期擔任監察御史,在行使職責時從不畏首畏尾。針對如何讓諫官發揮作用的問題,蔡襄在為皇帝作制書時,提出“臺諫合一”,即在御史臺設置言諫御史,讓御史兼言諫之職,并將諫諍范圍擴大到百官。蔡襄力倡革新,完善諫諍,成就了宋代監察制度的重大改革。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針對時弊上《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卻遭設計被貶。而監察官高若訥不履行職責,顛倒是非,讓蔡襄義憤填膺。慶歷三年(1043年),蔡襄上疏《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列出宰相七大罪狀,身為諫官,無畏強權,敢于正面揭發,逼得宰相不得不放棄實權。

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再知泉州,大力整肅吏治,不顧情面懲治貪官污吏。晉江知縣章拱之仗著自己是宰相章得象的侄兒,肆無忌憚地貪贓枉法,百姓議論紛紛。蔡襄毫不畏懼,將章知縣“按以贓罪,坐廢終身”,百姓拍手稱快,泉州政風大為好轉。

為了免去百姓渡江危險,蔡襄將因技術難題和資金不足而停工的萬安橋復工擺上議事日程。一方面他深入現場調研,集思廣益,運用“種蠣固基法”,解決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在其母親支持下,把家中僅有的地田“捐出一百六十石助役”為建橋籌措經費。在蔡襄率眾努力下,1059年我國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橋——萬安橋(今洛陽橋)訖工。

蔡襄深知萬安橋(今洛陽橋)建成不易,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于洛陽橋南橋頭。在有限的碑面上,蔡襄撰文時忽略自已的功績,贊頌主事者,注重賬目公開。《萬安渡石橋記》的文章、書法、刻工被譽為“三絕”,展示了蔡襄的家國情懷、廉潔精神和為民意識。

蔡襄對父母的奉養數十年如一日,孜孜拳拳,歡顏禮敬,不敢怠慢。其母八十七歲高齡時,多病纏身。蔡襄常在母親身邊侍奉湯藥。蔡襄推崇忠孝,身體力行,著有家訓《論忠孝》,終成蔡氏家風,代代相傳。

“廉公方正曰忠,遺愛在民曰惠”。蔡襄的謚號“忠惠”二字,概括了他“上忠君,下愛民”的為官為人之道。他的一生正如洛陽橋一般,以一身正氣,平萬里波濤。(泉州市洛江區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