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
人物簡介
王美(1914年-1935年),福建省晉江內坑鄉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協助組織和領導長埔村的土地革命,建立赤衛隊。1934年3月,任晉南游擊大隊副大隊長。1935年10月4日,因叛徒告密,王美在突圍中不幸被捕,于當天在嶺兜坊腳英勇就義,年僅21歲。
“幾代人的夙愿,終于在新技術的幫助下得以實現。”在晉江市內坑鎮長埔村的王美故居內,王美的侄子王天倫激動地向記者展示了王美的模擬像,他說:“王美犧牲已有86年了,奈何當時家庭貧困,條件艱苦,我們親人手上都沒有他的真容像。而今,相館通過軟件設備,并對照了叔叔王馬超(王美弟弟)的照片后,英烈面孔最終得以重現。”
王美故居(王昆躍 供圖)
1914年9月7日,王美出生在晉江內坑長埔村一個貧農家庭,家中人多地少,生活十分貧困。幼時的王美只讀過1年多私塾,因家貧而輟學輔助農務,14歲時當泥水匠學徒。他機靈好學,短短的1年多時間里,便掌握了泥水工的技術而提早出師,能夠單獨外出干活。1931年間,王美在粘文華、彭德清等共產黨員的教育幫助下,提高了階級覺悟,加入中國共產黨。平日,王美利用為人修建房屋的機會,在長埔村發展了10多人參加赤衛隊。赤衛隊員們經常在王美的家里秘密集會,參與地下黨領導的抗稅抗糧等革命活動。
工作中,王美善于聯系群眾,宣傳革命思想。1932年冬,王美在官橋鎮為郭福煌修建店屋,側面了解到郭為人豪爽,家中又自備有4支短槍和不少子彈,可以爭取他為革命活動服務。王美先是假裝愛出風頭向郭福煌借用手槍插在腰間帶回家,供赤衛隊使用。爾后,王美多次接觸郭福煌,兩人關系進一步密切,在王美影響下,郭福煌對革命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進而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積極為地下武裝代借武器,對黨組織開展地下武裝斗爭作出了一定貢獻。
1933年,王美同尤芳楓帶領地下武裝在南安塘尾坡沒收一個奸商的一批日貨,價值2000余元。他們把沒收日貨中的部分火柴、海產分給貧苦群眾,其余秘密運送中共晉南縣委機關駐地。事后,奸商探知王美的住處,威脅王美交還貨物,否則就要控告他。為了組織不受牽連,王美被逼變賣一畝四分田地及一頭耕牛,并四處借款,賠償奸商了事。為此,王美家庭生活更加艱難。王美為革命傾盡家產,卻被誤認為是不務正業、參加搶劫的土匪,難以在家鄉立足。備受誤解的王美仍然忍辱負重,積極從事革命斗爭,他依靠黨的領導,白天以泥水工為掩護,在晉江南安兩地偏僻農村做工,晚上則經常在長埔村外的樹林或路亭內組織革命群眾秘密集會,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戰斗中,王美動作敏捷、臨陣勇敢、身先士卒,得到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的普遍好評。1934年3月,中共晉南縣委在南安嶺兜建立晉南游擊隊(又稱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三支隊),后擴建為游擊大隊,王美任副大隊長。他和大隊長尤大斧帶領游擊隊先后在梧壩、后垵、砌坑、井上一帶鎮壓惡霸、奸商等共30多人,并把他們的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同年5月4日,他和尤大斧率領游擊隊鎮壓駐白垵村的敵征糧人員2人,為反征糧斗爭打開局面。不久,他又和尤大斧帶游擊隊智襲駐砌坑村的征糧敵軍,繳獲長槍11支,短槍1支。在歷次行動中,王美都是尤大斧的有力助手。
1935年10月3日,因叛徒告密,敵人集結了200多人的兵力,包圍游擊隊駐地嶺兜,4日凌晨,王美在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當晚在嶺兜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1歲。直至犧牲后,群眾才知道他是一個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的崇高品德,一直激勵著我們后人砥礪奮進。”王天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