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似蘭不可畫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5-11 09:08

作品折射人品,人品決定藝術成就。不論是作文,還是作畫,只有作者具備了高潔的人格,才能在作品中展現出高潔的品格。

明末清初文學家彭士望曾表揚其學生鄭去非,具有蘭花一樣的品格,畫得一手上好的蘭花。彭士望在《書門人鄭去非蘭卷后》中寫道:“人不似蘭不可畫,鄭憶翁其人哉!其始稱好蘭者惟屈正則,而尼父嘗引為‘同心之言’。蘭不茍受人知,自古然矣。”畫家若不是具備蘭花那樣的品行,是不可能畫出蘭之美麗、蘭之高潔的。

“人不似蘭不可畫”,具有高深的寓意。彭士望想告訴人們的是,“空谷幽蘭,無人自芳。”若是想畫出蘭的神韻、蘭的風骨,就要求畫家具有蘭的氣節、蘭的情操。反之,理解不了蘭的習性,把握不住蘭的品性,想要畫好蘭花,無異于癡人說夢。

文質彬彬,方可達人。人們把文章冠以“道德文章”“金石文章”“天地文章”,如此高譽,背后離不開人品的支撐。宋人司馬光文章一流,受人敬佩。其主編的《資治通鑒》,融敘事與說理于一體,是后代為政者資政、做官、為文的寶典。清人王符曾閱讀司馬光的文章后感嘆道:“必有一種臺閣氣象,而后其文乃貴;必有一副干凈肚腸,而后其文乃潔;必有一管嚴冷筆伏,而后其文乃遒;必有一段不朽議論,而后其文乃精。”司馬光的文章之所以被后人推崇,與其人品是分不開的。

風骨內生,聲光外溢。為文者心地澄明、胸襟寬闊,涵竹蘭風骨,養梅菊高格,才能創作出給人啟迪、讓人難忘的藝術作品。我們讀文天祥的詩文,不管是《正氣歌》,還是《過零丁洋》,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氣、一種民族氣節;我們讀岳飛的詩詞,不管是婉約的《小重山》,還是豪放的《滿江紅》,總能感受到一股向上力量、一種愛國情懷;我們讀蘇軾的文章,不管是游記《游白水書付過》,還是書信《答參寥子》,總能感受到一股脫俗之氣、一種靈動瀟灑;我們讀鄭板橋的作品,不管是文章詩詞,還是書法繪畫,總能感受到一股向善之氣、一種為民深情。他們的作品,字字皆從肺腑出,無聲地詮釋著“人不似蘭不可畫”的真諦,有力地證明著“文章生于氣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

“立言,所以明道也。”作文作畫要想產生恒久的魅力,不僅看其作品,更要看其人品。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品與作品往往是一體的,好的人品產生好的作品。正如蘇轍所言,“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也如法國的巴爾扎克所認為的,“藝術乃德行的寶庫”。缺少精神內力和道德規范的作品,無論數量多么豐繁,文字如何雕琢,也是難以直抵人心的。

“文章,天地之元氣,得之者,其氣直與天地同流。”要想寫出好的文章,繪就美好業績,必須具有豐厚的素養、深厚的涵養、篤厚的修養。對于當下的為文者來說,理應謹記“人不似蘭不可畫”的道理和深義。只有注重修身養性,涵養天地之氣,站穩人民立場,修煉完善的人格,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來,真正做到為歷史存正氣、為世間弘美德、為社會立高格。(桑林峰)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