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拓荒牛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4-27 10:00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李彬

“我這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我不是什么‘之父’,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拓荒牛。”“我覺得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就是要為人民做貢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我國首批工程院院士、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生前這樣說道。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3月30日,彭士祿的骨灰被撒入大海,完成了其生前“永遠守望祖國海洋”的愿望。

回首彭士祿的一生,埋頭苦干實干是他取得不朽功勛的最突出特質。核動力研究是一項異常艱辛的事業,其特殊性決定了從事這項事業的人,注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常人作出更大的犧牲。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被選派到蘇聯,進入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就讀,那時他每天學習16個小時以上,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學成回國后,他又放棄大城市的工作環境,告別妻子兒女,走進條件艱苦的深山溝,參與籌建我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這種無名、枯燥的生活常人往往難以忍受,但憑著一腔報國志,彭士祿克服了千難萬苦。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他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之后仍然不顧一切地撲在核動力事業上。

于無路處開辟出路來,所付出的艱辛與勞苦可想而知,但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奮不顧身、前赴后繼,用生命和鮮血為祖國的發展鋪平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國際核威脅時有發生。1956年,即將留學畢業的彭士祿受到召喚,當被問及“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彭士祿果斷回答“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研制核潛艇的“墾荒”之路異常艱辛復雜,完全是從零開始。在一沒圖紙資料、二沒權威專家、三沒外來援助的情況下,僅憑報紙上兩張模糊不清的核潛艇照片,以及一個從國外帶回來的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彭士祿帶領團隊在重重困境中披荊斬棘、開拓創新,僅用6年時間就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句話用在彭士祿身上再恰當不過。《資治通鑒》里講,“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做出了業績、干出了成就,即使不圖名譽、避談名譽,名譽也會緊隨其后。彭士祿這個名字,曾經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我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以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的身份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已隱姓埋名30年。時刻保持不計個人得失、甘愿無私奉獻的可貴品質,兢兢業業、埋頭苦干,終會贏得認可和贊譽,也終將實至名歸。

“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這是彭士祿寫在自述中的一句話。愛國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綜觀在科技攻關創新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無論是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朱光亞等“兩彈一星”元勛們,還是“天眼之父”南仁東、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無一不是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心懷家國大愛,為了國家和人民甘守平凡、忘我燃燒,永葆對祖國、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就是對愛國最好的詮釋。

【責任編輯:蔡奇凡】